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承办的肿瘤防治《主委访谈》。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恶性间皮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王启鸣做客演播室,围绕恶性间皮瘤这一关键话题,为我们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实用价值的科普解读。
首先请王教授跟我们打个招呼
王教授: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Q1:王教授,您好!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但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恶性间皮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主要发病原因?
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胸膜或其他部位的间皮细胞,其中约 81% 发生在胸膜,其他部位包括腹膜、精索鞘膜和心包。2020年全球恶性胸膜间皮瘤新发病例数为30870例,占全球新发恶性肿瘤的0.2%,死亡病例数为26278例,占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的0.3%。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16年中国间皮瘤的新发病例为583例,其中胸膜间皮瘤标准化发病率约0.53/100万,死亡率为0.56/100万。有研究显示,未来我国的恶性间皮瘤的发病率将继续增加,预计2030年新增病例数将增至2775例。
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因素:1、石棉。石棉暴露是间皮瘤发病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石棉储备国,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二大生产国,职业暴露与石棉的人群可能超过100万。从石棉暴露到发病,潜伏期长,平均约35-40年。很多国家已开始全面禁用石棉。2、电离辐射,既往恶性肿瘤放疗后病史的患者,如霍奇金淋巴瘤。3、毛沸石,一种用于碎石路的矿石。4、基因突变,如BRCA1基因相关蛋白(BAP1)基因,是一种家族遗传突变,部分无石棉接触史的患者存在BAP1基因突变或其他罕见基因突变。
总之,恶性间皮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呈现“低发病率、高致死率、潜伏期长”的特点,中国因工业化进程加速面临发病上升压力。其病因复杂,石棉暴露为核心因素,遗传易感性与环境暴露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增加风险。防控需加强职业防护、环境监测及高危人群筛查 。
Q2:我们知道,石棉暴露是恶性间皮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中国,尤其是在咱们河南地区,职业防护的现状如何?如何进一步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我省已出台《河南省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明确职业病防治责任,并制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企业落实职业病危害申报、定期检测等制度。2021年以来,河南将粉尘、石棉等危害纳入重点行业专项治理,覆盖矿山、建材、冶金等行业,累计监测企业超1.3万家,推动危害因素检测率提升至95%以上。但也有一些措施和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加强,从而进一步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等一系列问题。1、防护设备升级:推广高效过滤口罩(如N95)、密闭式防护服及局部排风装置,减少石棉纤维吸入风险。有些传统工业城市仍存在暴露风险。主要集中于建筑拆除、石棉制品加工(如密封垫片、隔热材料)及老旧厂房维修等领域。2、完善健康监护:强制要求接触石棉的劳动者每年进行胸部CT筛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疑似病例开通职业病诊断绿色通道。石棉纤维长期滞留环境,即使企业已停用石棉材料,历史遗留污染仍可能威胁工人及周边居民健康。3、完善健康监护:强制要求接触石棉的劳动者每年进行胸部CT筛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疑似病例开通职业病诊断绿色通道。4、风险宣传:通过社区讲座、企业宣传栏等普及石棉危害知识,增强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5、跨部门联动:联合工信、环保部门开展历史遗留石棉污染场地排查,对拆迁工地、旧厂房实施封闭式管理,防止二次暴露。
总之,我省仍需进一步整合职业病防治资源,例如将石棉暴露监测纳入重点行业年度评估指标,并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同时,通过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动,为石棉相关职业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与经济补偿支持,最终实现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控”的转型。
Q3: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察觉恶性间皮瘤可能出现的早期症状?哪些看似平常的身体变化其实是疾病发出的预警信号?
恶性间皮瘤的早期症状(按发生部位分类)1. 胸膜间皮瘤常见症状包括气短、胸痛、胸水、咳嗽、失眠、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其临床症状常较其他肿瘤更为严重,病灶局限时患者即出现较明显的气短、胸痛。较少出现远处转移和远处转移引起的相关症状。2、腹膜间皮瘤,大多数病例无症状或者不特异,常见有腹水,腹疼,乏力,体重减轻,厌食和腹部包块。从有症状到确诊大约4个月时间。3、其他部位的间皮瘤也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疼痛、积液等。
鉴于间皮瘤发病率低,诱因明显但不易察觉,对于普通人群和可能存在职业暴露人群来讲,还是建议定期进行定期相应的防癌体检。
Q4:王教授,恶性间皮瘤有多种病理类型,不同类型的恶性间皮瘤在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哪些显著差异?
间皮瘤易侵袭周围组织,并且转移倾向低,然而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中位生存时间约为12个月,很难治愈。间皮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病例类型包括3种主要亚型,分别是上皮样型、双相型和肉瘤样型,其中上皮样型最常见。根据国内外相关诊治指南和共识,I-IIIA期的胸膜间皮瘤存在手术可能性,可经多学科团队讨论进行手术评估。I-II期肉瘤样胸膜间皮瘤可从手术治疗中获得总生存时间延长,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肉瘤样胸膜间皮瘤,因此亦不可推荐手术治疗。
Q5:化疗是恶性间皮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那化疗药物是如何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扩散的?
一线化疗和免疫治疗可用于IIIB-IV期及不可切除的I-IIIA期患者。一线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顺铂或培美曲塞+顺铂+贝伐珠单抗,对于体力评分较差、无法耐受顺铂治疗的患者,也可应用卡铂替换顺铂。这些方案与肺癌治疗的作用机制相似,培美曲塞是一种结构上含有核心为吡咯嘧啶基团的抗叶酸制剂,通过破坏细胞内叶酸依赖性的正常代谢过程,抑制细胞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卡铂或顺铂能与DNA结合,引起交叉联结,从而破坏DNA的功能,并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为一种细胞非特异性药物;贝伐珠单抗作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是通过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切断肿瘤区域的供血,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治疗效果。
Q6:王教授,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恶性间皮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免疫治疗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它为恶性间皮瘤患者带来了哪些新的治疗希望?
免疫治疗方面,CheckMate-743研究显示双免(CTLA-4和PD-1抑制剂,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一线治疗能改善PM患者的生存,肉瘤样患者的预后更差,化疗效果不佳,但可从双免联合治疗中获益。同时PD-L1高表达能够预测双免疗效。2025年第2版NCCN胸膜间皮瘤(PM)指南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铂类+培美曲塞对比铂类联合培美曲塞,显示中位OS分别为17.3个月和16.1个月,3年OS率分别为25%和17%。总之,以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为代表的联合化疗、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双免联合及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是目前PM主要的一线治疗。
Q7:王教授,恶性间皮瘤和肺癌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可能存在相似之处,但病理机制和预后可能不同。您能否简要和大家讲一下两者的异同点呢?
相同点:恶性间皮瘤中以胸膜间皮瘤为主,和肺癌一样都属于胸部恶性肿瘤。在症状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胸水,气促,胸痛等。一线化疗方面,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均可作为一线标准治疗,同时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中,肺腺癌联合贝伐珠单抗和间皮瘤一样均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但不同点更多,如起源、组织病理学、手术作用,靶向治疗可能及生存期方面都有很多差异,如下表。
Q8:王教授,在恶性间皮瘤的防治过程中,目前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挑战?比如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有待提高等,您认为该如何突破这些瓶颈?
在恶性间皮瘤防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方面:1、首当其冲期早期诊断方面。我国为石棉重要储备国和消费国,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远低于国际水平,显然与中国临床实际发病人数存在巨大差异,亟待提高恶性间皮瘤的诊断水平和提高其潜在风险认识。在影像学和生物标记物联合诊断方面进一步开展中国人群研究,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率。2、治疗效果局限:缺乏靶向治疗药物,一线治疗耐药后治疗手段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缺乏。虽然双免治疗能够给部分肉瘤型和双相型患者带来有限的生存期延长,但仍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3、病因预防仍有待继续加强,尽管关于石棉和相关致病因素逐渐禁用但普通人群仍有可能持续接触,需要多部门综合治理。4、基础研究薄弱:作为一种罕见疾病,虽然石棉等因素已经明确成为发病因素,但探索其发病过程及促发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恶性间皮瘤的防治需构建 “预防 - 筛查 - 精准治疗 - 全程管理” 的全链条体系:1、短期:通过 AI 辅助诊断和液体活检提升早期检出率,以双免疫联合为基础探索个体化方案,改善晚期患者生存。2、中期:加速靶向药物研发(尤其是针对 BAP1、MET 通路的抑制剂),结合 TME 调节策略突破免疫耐药瓶颈。3、长期:通过石棉管控和职业防护,从源头降低发病率,最终实现 “预防为主、精准治疗” 的目标。这一过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临床团队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尤其关注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基础病因研究,方能逐步扭转恶性间皮瘤 “诊断晚、疗效差” 的困境。
Q9:王教授,我们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在推动恶性间皮瘤防治工作方面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中国抗癌协会恶性间皮瘤专业委员会自 2023 年 11 月成立以来,围绕恶性间皮瘤的防治难点,在诊疗规范、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指南制定与推广:专委会成立后,基于国际最新研究和中国临床实践,联合国内多学科专家,多次编订相应诊疗治疗,同时强调多学科协作和新技术在早期筛查中的作用。2、通过“CACA指南中国行”系列巡讲,推动基层医院规范开展恶性间皮瘤诊疗工作。3、积极建立区域恶性间皮瘤多中心研究联盟,进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利用目前基因组、蛋白组、表观遗传、影像等多组学、多模态,探索新型诊疗模式。4、通过各个新闻媒体及自媒体积极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广大人群对间皮瘤疾病的认识。未来专委会将逐步构建“预防 - 筛查 - 精准治疗 - 全程管理” 的全链条防治体系,为改善中国间皮瘤患者预后提供有力支撑。
Q10:王教授,从您的专业视角来看,未来恶性间皮瘤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会集中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前沿技术或理念有望为其防治带来革命性变化?
未来恶性间皮瘤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精准预防和病因学研究,石棉暴露的精准评估和干预,积极推广替代性材料;非石棉病因探索,为非职业人群的预防提高依据。2、早期诊断技术的突破:液体活检(胸腔积液或外周血)+影像学的智能诊断平台;推动石棉暴露史人群早筛的流行病研究。3、分子分型指导的精确治疗。4、免疫治疗的深度优化。5、局部治疗技术的创新与联合。如对于局限性胸膜间皮瘤,进行胸膜外全肺切除联合术中放疗,或电场治疗等。6、耐药机制与治疗耐药的克服。7、多学科协作全程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总之,未来恶性间皮瘤的防治将呈现“预防前移化、诊断精准化、治疗多元化、管理全程化”的趋势。最终从 “晚期姑息治疗” 转向 “早期治愈导向”。尽管挑战仍存(如石棉相关政策落地、新药可及性),但随着多学科协作的深化和技术转化的加速,预计在未来10 年,间皮瘤患者的 5 年生存率有望进一步提升10%-20%以上,逐步迈入 “慢性病管理” 时代,为健康中国2030总体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教授今天为我们带来如此全面、深入且生动的恶性间皮瘤科普知识讲解。通过今天的节目,我们不仅了解了恶性间皮瘤的防治策略,也看到了中国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努力与希望。正如王教授所言,恶性间皮瘤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职业防护到早期筛查,从规范治疗到心理支持,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好了,本期节目就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