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东皇:“小作坊”里藏着民生“大幸福”
发表时间 2025-07-30 15:25   阅读 86038

“天越热对我们的防水工具销售越有利,上个月我这个‘小作坊’就纳税3万多元,这个月应该更好些。”7月29日下午,在平舆县东皇街道大王寨社区共同富裕加工园张楼园区,豫博防水工具加工厂负责人张小永难掩兴奋地说。

盛夏,走进豫博防水工具加工厂,只见一个不大的“小作坊”里,工作人员正在专注地接单--打单--配货--打包--发货。“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守着家门口的活儿,每月能挣3000多块,还能照看老人孩子。”村民黄春丽大姐手里的活儿不停,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这个依托电商平台和线下批发发展起来的“小作坊”,年产值达600余万元,20多名像黄大姐这样的村民在此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近几年,在东皇街道的乡间地头和社区院落里,一个个不起眼的 “小作坊”正悄然书写着民生改善的温暖篇章。这些规模不大的加工点,没有轰鸣的大型机械,却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乡亲们“家门口就业”的幸福图景,成为激活乡村振兴活力、托起群众增收希望的重要力量。

在梦莉娇面膜生产车间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植物清香。十几名留守妇女围坐在一起,娴熟地完成面膜灌装、包装等工序。“孩子上学就在隔壁村,我每天送完孩子来上班,下午下班刚好接他回家,一个月能攒下四五千块,比以前在家闲着踏实多了。”正在封装产品的张大姐笑着说。这些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的护肤品,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安稳与期盼。

“咱这手艺是‘自学’的,现在雇10多个乡亲,大家跟着我干,每月都能稳拿3000多块。”在红通工艺简陋的“小作坊”里,作坊负责人韩红舟正在“摆弄”又一款新模具,遍地的手工艺品连下个脚的空都没有。他的“小作坊”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手工艺品市场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单打独斗到带动乡邻,这个“小作坊”不仅让传统的手工艺品在线上电商平台的推动下“走”得更远,更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在东皇街道乡村振兴产业园里,入驻企业河南省三粒芝麻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则把车间“搬”到了田间。每到芝麻叶采摘季,村民们白天在芝麻大田里采摘芝麻叶,傍晚就到厂里加工芝麻叶、芝麻叶豆面条,平均每月能多挣5000多元。“既能种好自家的几亩地,又能在厂里挣份工资,这日子过得有奔头!”村民们的话语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散布在东皇街道各个角落的“小作坊”,没有惊天动地的规模,却以最贴近民生的姿态,解决了“留守群体就业难”“务工顾家两难全”的痛点。它们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乡村的土壤里扎根生长,既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又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更让“就业增收”从口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作坊虽‘小’,却是关乎民生的‘大’实事,抓好‘小作坊’,就是保护好‘大民生’。”对此,东皇街道党工委书记姚东云深有体会。东皇街道将白芝麻加工、藤编、防水工具、芥菜丝、老陈醋、面筋、竹筷以及精油皂、面膜等“小作坊”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依托产业资源优势,精心策划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和共同富裕加工园,带动“小作坊”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通过街道上下全力打造,系统培育,把小作坊“玩”出大市场,“小作坊”也逐渐成为撬动产业、造福百姓、叫响品牌的县域经济新名片。

如今,在东皇街道,“小作坊”已不再是“小打小闹”的代名词,而是承载着民生温度的“幸福驿站”。它们用实实在在的收入,让乡亲们的笑容更灿烂;用“不离乡、能增收”的便利,让乡村更有烟火气。这些微小却坚韧的力量,正汇聚成东皇街道民生改善的磅礴动能,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温暖而厚重的一笔。(通讯员:贺志勇)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