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韩凯昊:脑动脉瘤治疗全解析 科学应对 重燃生命希望
发表时间 2024-09-08 15:15   阅读 74935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 韩凯昊)当脑动脉瘤这颗 “不定时炸弹” 被发现,患者和家属往往会陷入恐慌与焦虑。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日益完善。了解这些治疗方式,有助于患者更从容地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重燃生命希望。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解析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案。

一、治疗前的全面评估

在确定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案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和严重程度。同时,结合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以及与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关系。

此外,医生还会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年龄、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以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这些信息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能够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1、手术夹闭

手术夹闭是治疗脑动脉瘤的传统方法。在全身麻醉下,医生通过开颅手术,暴露动脉瘤所在部位,然后使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的颈部夹闭,阻断血液流入动脉瘤,从而达到预防动脉瘤破裂的目的。这种方法能够直接消除动脉瘤,治疗效果确切,复发率较低。

然而,手术夹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开颅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此外,对于一些位置较深、与重要血管和神经关系密切的动脉瘤,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风险也相对较高。因此,手术夹闭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动脉瘤位置适合手术操作的患者。

2、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该方法是在 DSA 的引导下,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将纤细的导管沿着血管送达脑动脉瘤部位,然后向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等栓塞材料,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阻止血液进入动脉瘤,达到治疗目的。

与手术夹闭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术后一般只需卧床休息数小时,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也较短。但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治疗。此外,对于一些宽颈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可能效果不佳,需要结合其他技术,如支架辅助栓塞等。

3、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较小、无症状且破裂风险较低的脑动脉瘤,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密切观察和控制危险因素。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每年进行一次头颅 CTA 或 MRA 检查,监测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变化。

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戒烟戒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保守治疗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病情是否发生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术后康复与护理

无论是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的康复与护理都至关重要。在术后早期,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对于手术切口或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在饮食方面,术后初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逐渐增加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身体恢复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同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肢体活动、语言训练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不容忽视。脑动脉瘤的治疗过程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家属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脑动脉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个体化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通过科学的治疗,摆脱脑动脉瘤的威胁,重获健康生活。面对脑动脉瘤,我们既要重视,也无需过度恐惧,相信科学,积极应对,就一定能迎来康复的曙光。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