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孙平鸽:警惕面肌痉挛 别让面部 “跳动” 偷走生活质量
发表时间 2025-04-08 10:12   阅读 75028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孙平鸽)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眼皮跳,多数人会觉得这不过是没休息好,过阵子就好。但你知道吗,有些眼皮跳可能是面肌痉挛的前兆。面肌痉挛是一种因面部神经异常放电导致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搐。这种疾病好发于 40 岁以上人群,且女性略多于男性。患者常常因 “眼皮跳” 或 “嘴角抽动” 前来就诊,如果长期忽视,症状不仅会加重,还可能对患者的社交和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

一、循序渐进的症状发展

面肌痉挛的典型症状是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动,疾病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眼皮跳动,随后逐渐扩散至同侧口角、面颊,严重时甚至会累及颈部肌肉。在初期,患者可能只是偶尔出现单侧眼睑跳动,尤其在紧张或疲劳时,跳动会加重,不过休息后便能得到缓解。但随着病情发展,抽搐的频率会不断增加,范围也会扩大到嘴角、面部,导致患者出现 “挤眉弄眼” 或 “面部扭曲” 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要学会区分面肌痉挛与生理性眼皮跳和眼睑痉挛。生理性眼皮跳短暂、轻微,主要与疲劳、压力相关,并且不会向其他部位扩散。而眼睑痉挛则表现为双侧眼周肌肉痉挛,很可能属于 “梅杰综合征”。

二、探寻发病根源

在面肌痉挛的病因中,血管压迫是主要原因,约 80%-90% 的面肌痉挛由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导致。此外,脑桥小脑角区的肿瘤、囊肿等也可能诱发面肌痉挛。高血压患者以及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下的人群,患上面肌痉挛的风险相对更高。

三、多管齐下的诊断与治疗

在诊断面肌痉挛时,医生通常会先进行临床检查,通过观察患者抽搐的特点,排除癫痫等其他疾病。同时,借助头颅 MRI 进行影像学检查,这样既能排除肿瘤,又能清晰观察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另外,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出异常的肌电信号,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和微血管减压术(MVD)三种方式。药物治疗一般会使用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药物,这些药物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效果有限,而且长期服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肉毒素注射通过局部注射,阻断神经信号传导,疗效通常能持续 3-6 个月,最长可达 9-12 个月,但需要重复治疗。微血管减压术(MVD)则是通过开颅手术,在血管与神经间植入垫片,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不过,这种手术存在听力下降、面瘫等风险。

面肌痉挛虽然不危及生命,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让患者产生社交恐惧。因此,如果单侧面部抽搐持续 1 个月以上,一定要尽早前往神经科就诊。通过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重归正常生活。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