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刘秀华 :“剪”文化新韵 绘“国潮”匠心
发表时间 2025-04-23 09:53   阅读 86153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指尖翻飞间,灵动的花鸟虫鱼跃然纸上。在加拿大龙年新春庙会的剪纸展台前,一位身着国风纹样的青年手艺人正用剪纸征服异国观众;在越南开展的中原文化推介活动中,不少外籍青少年惊喜地展开人生第一幅剪纸窗花,华夏文化的种子在其心中“生根发芽”……在河南非遗新青年、周口市非遗项目(刘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秀华看来,借助传统文化与AI现代科技交融的时代浪潮,刘氏剪纸正以创新之姿,成为国风新潮流中的一抹亮色。

传统剪纸的“破圈”生长

“刘氏剪纸起源于明清时期,历经岁月轮回,生生不息,今天的刘氏剪纸已逐步趋向于产业化发展,由普通的窗花剪纸发展多元化人物、风景、民俗等系列题材……”她说道,刘氏剪纸是指尖上的传承,烙印的是文化基因,现在她要做的不单是复刻传统,更重要的是创新。借助数字赋能,传统剪纸技艺在她手上早已焕发新生。

走进刘秀华的工作室,迎面而来的是装裱古典、造型精美的《孔雀牡丹图》,这是她的剪纸代表作之一。据其介绍,现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刘氏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在手工剪纸工艺品设计与研发项目中,她从商业与文化融合的角度改良传统剪纸,把现代时尚元素和创意注入古老的剪纸工艺,在创新剪纸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又不失去剪纸的文化根性和灵魂。

在这么多年传承剪纸技艺中,刘秀华同其他非遗人深入探讨“非遗+AI”跨界融合路径和“非遗+文创”深度融合等新路子。在她看来,“AI不会替代手艺人,它降低了创作门槛,能让更多人参与传承手工技艺”。于是她大胆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创新性地创作出《空灵古韵》等立体镂空剪纸艺术和剪纸云肩、剪纸披风、剪纸胸针等一系列创意十足的文创作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剪纸作品《竹鸟栖身》《千里江山图》分别被河南省科学技术馆、周口市博物馆收藏,提升了淮阳剪纸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后还会与时尚、家居、服装设计等领域跨界合作,积极拓展非遗应用新场景,取得良好成效。

指尖上的民生“温度”

“非常感谢秀华老师帮助了我们,现在我也能学习剪纸,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了。”曾接受过刘秀华剪纸培训的残障人员丁先生这样说道。

据介绍,刘秀华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剪纸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周口市回民小学、柳湖街道第八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剪纸教学,惠及学生500余人,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先后接待新乡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周口市委党校等多所高校研学团队,展示剪纸魅力,传授剪纸技艺,积极推动非遗与高校教育深度融合。她结合剪纸艺术特色,参与更多的社会公益项目,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在刘秀华的公益课堂上,残障人员在其指导下剪纸纷飞共舞,留守妇女经其培训后,利用手工艺开启创业之路,她创新设计的缉毒主题剪纸化身“宣传利器”,关注移风易俗的剪纸作品也成为乡风文明的新载体……一桩桩、一件件,刘秀华为非遗项目传承注入新的力量,她积极为残障人士、留守妇女、老人、下岗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剪纸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剪一纸,承载的是千年文明;一技一艺,连接的是万象青春。现如今,刘秀华每天都坐在工作台前,剪刀在纷飞起舞,每一道剪纸的纹样、弧线、镂空等均被雕琢得尽善尽美。对刘秀华这位非遗手艺人来说,她已绘制好新的发展蓝图:AI数字赋能创作更多优秀的剪纸作品,加强非遗创作与传承,探索推动非遗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强化社会公益服务,打造独具特色的剪纸文化品牌,展示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让剪纸艺术跳出纸面……

“从老手艺到新国潮,不仅在文艺作品上凝聚了匠心,也在文化传承里焕发了新生,这或许是非遗传承最美的新时代,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剪纸的‘破茧成蝶’,这就是咱们华夏文化的自信与力量!”刘秀华如是说。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