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对话】孙献甫教授:筛查自查双管齐下 筑牢乳腺癌早筛“铜墙铁壁”
发表时间 2025-04-23 17:57   阅读 85826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承办的肿瘤防治《名医对话》。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 孙献甫做客演播室,围绕乳腺癌筛查这一关键话题,为我们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实用价值的科普解读。

首先请孙主任跟我们打个招呼。

主任: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问题一:孙主任,在大众认知里,乳腺癌似乎是个“常客”,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因素,比如饮食、生活习惯、遗传等,可能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230万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绝大多数国家中高居女性癌症发病首位,同样也是女性癌症患者的死亡主因‌。虽然发病率没有下降,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乳腺癌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在部分发达国家死亡率已呈现下降趋势。

是的,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有不可改变的因素,例如:遗传与家族史,BRCA1/BRCA2基因突变可显著增加患乳腺癌风险,一级亲属(母亲、姐妹)患乳腺癌,同样显著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未生育,初潮早和绝经年龄晚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同样胸部放疗病史及部分乳腺良性疾病史也可增加患病风险。其他的是可以改变的因素,比如说:长期高糖高脂饮食;饮酒吸烟;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绝经后女性朋友的激素替代治疗;缺乏运动,工作及生活没有规律导致生物钟紊乱等。我们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是可以降低患病风险的,比如说: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控制体重,保持BMI 在18.5-24.9之间;戒烟限酒;增加体育运动,每周≥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工作生活方式调整:避免熬夜,通过听音乐、低强度运动等方式学会自我调节工作及生活压力;避免长期使用避孕药;绝经后女性朋友避免长期激素药物替代治疗;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定期体检。

问题二:其实很多女性朋友多很关心,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不会有所差异?

年龄是乳腺癌的独立风险因素,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大致分三个年龄段,第一 小于40岁的年轻女性;患病风险较低但疾病更具侵袭性:40岁以下女性约占乳腺癌病例的5%左右,但三阴性、HER2阳性型乳腺癌比例高,并且因乳腺组织相对致密,早期检出率较低。第二 40-64岁中年女性;这个年龄段患病风险显著上升:约2/3的乳腺癌病例发生在55岁以上女性。40岁后患病风险随年龄增长快速增加,50-64岁为高发年龄段,全球范围内≥50岁人群占乳腺癌新发病例的 71%;第三 大于65岁老年女性发病率同样偏高,但病情进展较慢,多数为预后类型偏好的激素受体阳性型乳腺癌,然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比如说心脑血管疾病影响乳腺癌的治疗选择。

问题三:当下,有哪些常见且有效的乳腺癌筛查手段?像乳腺超声、钼靶、磁共振成像(MRI)等,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适用人群是怎样的?

常见的乳腺癌筛查手段包括女性朋友自我检查、专科医生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例如乳腺超声、钼靶、磁共振,在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影像学检查。第一乳腺超声:优势是没有辐射,对致密型乳腺灵敏度高,年轻女性及亚洲女性致密型乳腺比例高,超声区分囊性与实性肿块优势大;<40岁女性朋友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半年或者一年一次,必要时或者高危人群要补充钼靶甚至磁共振检查。第二乳腺钼靶:优势是对可疑恶性的微小钙化灶敏感,是国际公认的早期乳腺癌筛查金标准。≥40岁女性朋友建议1-2年一次钼靶检查;高风险人群可提前至35岁,必要时或者高危人群同样要进行超声甚至磁共振检查。第三 乳腺MRI:优势是灵敏度最高(>90%),适合高危人群和乳腺超声及钼靶无法评估的可疑病灶检查。由于其成本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手段。钼靶和超声是乳腺癌筛查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必要时再联合应用乳腺磁共振。最后再提醒一下,女性朋友要坚持每年一度的乳腺专科医生体检。

问题四:除了常规定期去医院检查外,平常的自查也很重要,但是很多女性对自我检查乳房存在疑惑,您能详细说说如何正确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吗?

女性朋友的自我乳房检查也很重要,一般建议每次月经结束后第7-10天自我检查,一般按照视、触、挤的三步自查法进行检查。“视”就是面对镜子,观察乳房皮肤有无凹陷、红肿、橘皮样变,乳头是否凹陷、偏斜或有无溢液。“触”就是用指腹也就是指肚以“同心圆”或“放射状”按压乳房,检查有无肿块,其后触诊对侧腋窝有无肿块。“挤”就是轻轻挤压乳头,看一下乳头有无血性/浆液性溢液。在这里女性朋友需要注意一下,自查重在发现“变化”,也就是说乳腺的外观及形状和之前有没有变化,一旦发现有这种变化要及时找专科医生就诊。

问题五:乳腺癌早期通常会有哪些症状表现?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吗?

早期乳腺癌通常表现为或者出现以下几种症状:第一是无痛性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的无痛性肿物,活动度差,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约10%乳腺癌患者可能伴有隐痛或刺痛。第二是局部皮肤改变:酒窝征,也就是皮肤凹陷;橘皮样变顾名思义是乳腺皮肤像橘子皮的外观一样;乳头乳晕湿疹样外观或者长期反复脱屑;第三是乳头改变,乳头溢液,尤其是单侧单孔血性或清水样液体,乳头回缩、凹陷或偏斜。第四是腋窝淋巴结肿大,无意间碰到腋窝有无痛、质硬的肿块。有相当比例的早期乳腺癌没有明显症状,比如说肿块位置深,乳房偏大等等因素,因此定期体检筛查比单纯依赖症状更重要!

问题六:一旦通过筛查发现乳腺癌早期病变,后续的诊断流程是怎样的?确诊后又有哪些治疗方案可供选择?

首先是确定病变性质,诊断流程:乳腺超声和钼靶发现可疑病灶 后要完善治疗前的一些常规检查,比如说抽血、心肺功能方面的检查,排除有无远处转移的检查,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项检查就是穿刺活检,从病理学上明确是否是乳腺癌,因为病理学检查才是乳腺癌确诊的金标准,其后要做免疫组化区分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治疗方案是根据前期检查结果和乳腺癌分子分型来决定患者是先手术治疗还是进行新辅助治疗,也就是术前的药物治疗。

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保乳、全切或者全切后乳房重建, 

乳腺癌是按照分子分型和患者疾病分期制定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内分泌治疗,术后根据治疗前的手术方式和临床分期决定是否加做放疗,总而言之是根据患者临床分期及分子分型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规范治疗都可以获得长久治愈!

问题七:近年来,乳腺癌治疗领域有哪些新的突破和进展?这些进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得益于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水平的提高和新型药物及新技术的应用。在昨天刚刚结束的第十七届北方乳腺癌HOT大会2025年CBCS及CSOBO指南中青年专家巡讲郑州站的会议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瑾教授发布了2024年乳腺外科十大热词,其中就包括乳腺癌治疗领域近几年的突破和进展,包括与免疫治疗相关的KENOTE522研究,该研究改变了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生存结局;与内分泌治疗相关的NATALEE临床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辅助强化内分泌治疗的选择;高度选择的部分早期乳腺癌免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INSEMA临床研究,为部分早期乳腺癌无创的腋窝分期提供了数据和基础;还有热词“乳腺癌微创手术”,腔镜手术和达芬奇手术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丰富了在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手术的技术手段;热词“HER2低表达”,得益于新型的抗体偶联药物例如德曲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治疗相关研究中取得的显著效果。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治疗药物的不断丰富,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预期生存,早期乳腺癌在药物治疗的保驾护航下,保乳保腋窝手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腔镜及机器人应用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乳腺癌整形手术的效果,在保障乳腺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 “患者”为中心治疗理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问题八:孙主任,对于广大女性朋友,您有什么关于乳腺癌筛查和早发现的建议或嘱托想和大家分享的?

最后,请大家记住一下这几句话:第一:乳房自我检查要坚持;第二:筛查要“对号入座”:40岁以后每1-2年1次钼靶和超声,高危人群必要时加做MRI。第三:异常信号莫拖延:新发肿块、乳头溢液、皮肤变化,尽早去医院找专科医生就诊。第四:乳腺癌治疗切忌“走极端”:勿因“恐惧”导致治疗不足,也别因“懒”拒绝规范复查和随访。筑牢乳腺癌第一道防线,坚持定期筛查和体检。 

主持人:非常感谢孙主任为我们带来的这场精彩纷呈的乳腺癌筛查科普讲座。从风险因素剖析,到筛查手段解读,再到早诊早治策略分享,让我们清晰认识到乳腺癌早防早治的重要性。乳腺癌虽严峻,但只要女性朋友们积极关注自身健康,掌握正确筛查与自查方法,就能在这场健康保卫战中抢占先机。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