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对话】梁宪斌 :警惕“黑痣”变癌 黑色素瘤的早期信号和自查指南
发表时间 2025-04-23 17:57   阅读 85826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承办的肿瘤防治《名医对话》。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黑色素瘤学组委员,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黑色素瘤肿瘤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梁宪斌 做客演播室,围绕黑色素瘤这一关键话题,为我们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实用价值的科普解读。

首先请梁主任跟我们打个招呼。

主任: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问题一:梁主任,在众多黑痣中,哪些特征的黑痣更有可能发生癌变,发展为黑色素瘤呢?

1.先天性巨痣:往往合并有特殊基因突变,恶变风险高。

2.短期内出现并快速长大的痣:细胞增殖能力强,恶变风险高。

3.形状颜色极不规则的痣。

4.长在容易摩擦部位如手掌、足底、外阴、口唇的痣。

5.经过冷冻或激光处理后反复出现的痣。

问题二: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简单的观察,初步判断黑痣是否处于异常变化,走向癌变可能?

还是要回到我们的ABCDE原则

A指的是不对称,主要指的是形状异常。

B指的是边界不规则,表现为锯齿状或珊瑚状边界。

C指的是颜色不均一,存在2种以上颜色。

D指的是大小,直径>6㎜的痣就需严密观察。

E指的是变化,新出现和短期内快速变化的痣,要格外重视。

如果通过皮肤自检或家人观察发现可疑痣,建议及时到医院进一步判断处理。

问题三:对于长在身体不同部位的黑痣,在自查时需要分别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比如足底、手掌、腰部等部位?

1.强调全面皮肤自检,自上而下、由前及后、不留死角,可疑痣拍照记录。

2.强调定期皮肤自检,至少每3个月自检一次,并与前一次自检结果对比。

3.强调重视特殊部位,如手掌、足底、甲下、外阴、毛发覆盖部位。

问题四:家族中有人患过黑色素瘤,这类人群在自查黑痣时,需要格外注意什么,他们患黑色素瘤的风险比常人高多少?

1.遗传易感性:约10%的黑色素瘤患者有家族史,可能与基因突变(如 CDKN2A、CDK4、BAP1 等基因)有关。

2.风险升高:若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黑色素瘤,个人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2-3倍;多个亲属患病时风险更高

3.注意事项:

a定期皮肤检查:每半年由皮肤科医生进行全身皮肤检查。学习 ABCDE法则(观察痣的不对称性、边界、颜色、直径、演变)。

b严格防晒:避免紫外线(UV)过度暴露,使用SPF50+防晒霜,穿戴防护衣物。

c自我监测:每月自查皮肤,关注新发或变化的痣。

d基因检测咨询:若家族中有多人患病,可考虑遗传咨询或基因检测(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e警惕非典型症状:黑色素瘤可能出现在少见部位(如指甲、足底、黏膜等)

问题五:请简单介绍下创伤与黑色素瘤发生的关系

临床肢端黑色素瘤一半以上与创伤有关,包括被动创伤与主动创伤。

被动创伤:车祸伤、烧伤、挤压伤、针刺伤、紫外线损伤等。

主动创伤:灰指甲、非典型痣的不当处理(刀割、绳勒)

发病机制:创伤导致反复发生的炎症损伤,损伤和修复的过程导致色素细胞异常增生,诱发黑色素瘤。

预防措施:熟知创伤与黑色素瘤关系,避免创伤发生,合理处理皮肤损伤,降低黑色素瘤发生几率。

问题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黑痣自查与成年人有何不同,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做好黑色素瘤早期筛查?

1.认知局限性,导致对黑痣和黑色素瘤发生关系不了解。

2.父母应定期帮助其进行皮肤检查,特别是先天性痣和巨痣的儿童,更应关注痣的变化。

3.多痣体质的儿童和青少年,应避免紫外线过度暴露和非典型痣的不当处理。

4.定期到皮肤科或黑色素瘤科咨询。

问题七:梁主任,在您的临床经验中,是否遇到过患者因忽视哪些早期信号,最终导致黑色素瘤发现较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因发病率低不受关注,广大群众不了解黑色素瘤,对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等不熟悉。

2.易导致皮肤和四肢末端损伤的工种,如电工、修理工、野外作业者等,应了解反复创伤可导致黑色素瘤发生,一旦发生针刺伤、挤压伤、灼伤等皮肤损伤,应到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快速康复,避免损伤迁延不愈。

3.出生时先天性巨痣,快速发展未得到充分重视,转变成黑色素瘤。

问题八:通过今天的科普,您希望观众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建立起正确的黑痣观察习惯,有效预防黑色素瘤发生?

1.了解掌握黑色素瘤发病高危因素。

2.定期进行皮肤自检。

3.避免创伤发生。

4.合理处置非典型痣

主持人:非常感谢梁主任为我们带来的这场精彩纷呈的科普讲座。黑色素瘤虽凶险,但只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养成定期自查黑痣的好习惯,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细微信号,就能在这场健康保卫战中抢占先机。日常生活里,做好防晒措施,为黑痣穿上 “保护衣”。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