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类风湿关节炎,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关节疾病,更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复杂且容易反复发作。许多患者在疾病初期,可能只是感到关节轻微的不适,如晨起时的关节僵硬、活动后的疼痛加剧等,往往误以为是劳累所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关节逐渐变形甚至会累及肺部、神经系统等多个重要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对此,我们邀请到了郑州人民医院南院区副主任中医师刘志队,为大家讲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知识。
采访提纲:
问题一:很多人对类风湿关节炎(RA)存在误解,觉得只是关节疼,您能简单说说类风湿关节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吗?
类风湿关节炎(RA)远不止关节疼痛这么简单,它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遗传因素方面,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位点的突变或多态性与 RA 的易感性增加有关 ,如 HLA - DR4 等基因,携带这些基因的人群患RA的风险相对更高。另外还有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以及感染某些微生物,比如 EB 病毒、肺炎克雷伯杆菌等,这些都可能诱发RA的发生。
从免疫角度来看,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正常的关节滑膜组织识别为外来病原体,从而启动免疫反应。使大量免疫细胞如 T 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等聚集在关节滑膜,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 6(IL-6)等,这些物质会持续攻击关节滑膜、软骨和骨质,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疾病初期,症状隐匿,像晨僵、轻微关节肿痛,常被忽视。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不仅关节会出现畸形,还有可能累及多系统:比如在肺部,可引发间质性肺炎,影响气体交换;如果神经系统受到侵犯,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影响预期寿命。
问题二:中医在风湿病治疗中能替代西药吗?如何与西医协同治疗?
作为中医出身的风湿免疫科医生,我想先明确一个核心观点:中医和西医在风湿病治疗中各有优势,二者并不是 “替代” 关系,而是 “协同互补” 的一对好搭档。中药和西药如同治疗风湿病的 “左右手”。西药是 “精准打击炎症的矛”,而中医则是 “修复机体平衡的盾”。
西药的精准靶向优势 —— 可以阻断关键病理环节。比如甲氨蝶呤可以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合成;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则特异性结合 TNF-α,阻断免疫级联反应。这类药物通过微观层面的分子靶向干预,快速抑制滑膜炎症、延缓骨侵蚀,尤其在疾病急性期能显著降低关节破坏的风险。
我们中医的整体调节优势 —— 可以重构免疫稳态
基于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通过复方或单体成分(如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青藤碱)发挥多靶点调节作用,调和阴阳,恢复免疫功能。
所以在风湿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和西医需要 “打配合”。
在急性期我们用西药 “攻坚灭火”,用中药 “釜底抽薪”
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 联合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双氯芬酸钠等)快速消炎、止痛,防止关节变形。
同时给予中医辨证施治
如果患者关节红肿热痛,脉滑,舌质红,苔黄腻,这是湿热证。我们用加味四妙散清热利湿,增强消炎效果,还可以减少西药用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假如是寒湿证,患者会出现关节冷痛怕寒,舌质淡,舌苔白,脉玄紧:这时我们可以用乌头汤,温经散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缩短晨僵时间。
在稳定期,我们用西药 “护路”,中药 “修路”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后,患者关节肿痛症状缓解,我们可以逐渐停用抗炎止痛药,但是仍然需要应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 来持续控制病情,避免复发。
因为慢性病的长期消耗,以及抗风湿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很多患者会出现乏力、易感冒、贫血、胃肠不适等症状。此时辨证多属气虚血弱证。我们用黄芪、当归补气血,增强免疫力,如果腹胀厌食:可以加茯苓、陈皮健脾和胃,减少西药对胃肠的刺激。如果失眠、口干,可以配知母、麦冬、酸枣仁 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缓解 “上火” 症状。
中西药协同,既能快速控制病情、减少西药用量,又能改善生活质量、而且有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用西药,复发率降低 30% 以上。这正是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所在。关键是在专业风湿科医生指导下,制定 “一人一策” 的科学方案,才能让疗效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问题三:患者描述类风湿关节炎疼痛时,常说“晨僵”,能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晨僵吗?晨僵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什么关系?
晨僵是风湿病的常见症状,是指早晨起床后,关节出现僵硬、活动不利的现象,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其产生机制与睡眠时关节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减慢,炎性物质在关节局部堆积有关。当患者开始活动时,血液循环逐渐恢复,炎性物质被吸收和代谢,晨僵症状才逐渐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晨僵时间一般大于半小时。
晨僵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晨僵时间越长(比如超过 1 小时)、程度越重,说明关节炎症越活跃,病情可能越严重。比如轻症患者可能半小时就缓解,重症患者一上午都僵着。大家平时可以记个 “晨僵日记”,帮医生判断病情变化。
问题四:如果怀疑自己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应该去医院做哪些检查来确诊呢?这些检查项目分别有什么作用?
要是怀疑自己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得做一系列检查来确诊。这些检查就像给身体“破案”一样,各个都有它的作用。
先说一下血液检查,首先是类风湿因子(RF),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是阳性,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是阴性,而且还有很多类风湿因子高的人没有患类风湿关节炎,他的检出率很高,但是特异性没有那么高,所以不要一看到类风湿因子阳性就说是类风湿关节炎。而另外一个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抗CCP抗体,它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就非常高了。如果抗CCP抗体很高,那他大概率是个类风湿了。另外还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这两个指标能反映身体里炎症的活动程度,病情活动的时候,它们就会升高,就像炎症的“小信号灯”。
再说说关节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能看到关节的大致情况,早期可能只是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到后期就能看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这些明显变化。而磁共振(MRI)能把关节里的滑膜、软骨、韧带这些软组织看得清清楚楚,特别适合早期发现病变。超声检查也能观察关节滑膜增生、关节积液,还能看看血流情况,但是精度没有磁共振高,但是超声检查比较方便,便宜。对诊断和监测病情很有帮助。
问题五:老师,在类风湿患者中有些特殊人群,她们可能是育龄期女性,也可能正处在哺乳期,那针对这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用药、生活、病程管理有些什么注意事项呢?
咱先说一个大原则:备孕前要提前调药,怀孕后还要每月找风湿科和产科医生 “双报到”,全程避开那些 “胎儿杀手药”。千万不能自己偷偷停药或者硬扛,病情稳定了,宝宝才更安全,我也针对这些患者总结了特殊患者用药红黑榜给大家分享
首先是红榜药:
第一个是硫酸羟氯喹:这个药在整个孕期都能吃,安全性高,但是这个药治疗作用相对较弱。
另外一个是柳氮磺吡啶:磺胺不过敏的可以用,建议患者在孕早期同时服用叶酸5mg/d(1B)。
小剂量激素:比如说泼尼松,每天不超过 10mg就行,如果是甲泼尼龙,每天不超过8毫克。
关于生物制剂,妊娠早期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培塞利珠单抗、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都相对较安全。对于妊娠晚期的RA患者,一般不推荐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如确需使用,可考虑培塞利珠单抗。
黑榜药:
首先是甲氨蝶呤:这个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锚定药物,但是它会导致胎儿畸形,备孕前至少停 1个月,停药期间一定要严格避孕,如果孕前一个月内使用了低剂量甲氨蝶呤(≤25mg/w),需要补充叶酸(5mg/d)直到妊娠12周。这些观点来自类风湿治疗的指南推荐。我个人更倾向于停药三个月以上。安全第一嘛,毕竟生孩子是大事。
另外一个是来氟米特:这个药致畸风险高,而且在身体里停留时间长,得提前半年以上停药,半年内如果有备孕的需求,建议到医院咨询使用消胆胺来清除来氟米特。
关于非甾体抗炎药,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炎止痛药。因为在怀孕20周后使用NSAIDA药物存在导致妊娠中期羊水过少和动脉导管过早闭合的风险,应避免长期使用。
问题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预后情况如何?经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能达到什么样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规范治疗是关键。若不治疗,病情会持续进展,关节破坏逐渐加重,出现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甚至缩短预期寿命。
但是,经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显示,早期、积极治疗的患者,约 70% - 80% 可实现病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状态,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晨僵时间缩短,关节功能逐渐恢复,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部分病情较轻且治疗及时的患者,甚至可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即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关节破坏进展。但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维持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问题七: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康复训练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能介绍一些适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吗?
康复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至关重要。关节活动度训练能维持关节灵活性,预防关节僵硬和畸形。手指关节可进行握拳、伸展、对指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 10 - 15 次,每天 2 - 3 组。腕关节做屈伸、旋转运动,每次活动 10 - 15 分钟。这些训练可促进关节液循环,营养关节软骨,减轻关节粘连。
另外肌肉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关节稳定性,保护关节。比如抬腿训练,平躺在床上,伸直腿缓慢抬起,离地 20 - 30 厘米,保持 3 - 5 秒后放下,每组 10 - 15 次,每天 3 - 4 组,可锻炼腿部肌肉力量。上肢可进行握力训练,使用握力器,逐渐增加握力强度和时间。
还有就是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也适合患者。这些运动动作缓慢、柔和,能活动全身关节,增强肌肉力量,调节呼吸,改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练习时需注意动作规范,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若锻炼过程中关节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调整锻炼强度或咨询医生。
结语:好的,感谢刘主任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刚才的分享,大家对类风湿关节炎也都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对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身体的每一个信号,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