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承办的肿瘤防治《名医对话》。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谷宁做客演播室,与大家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化疗这一话题。
首先请谷主任跟我们打个招呼
谷主任: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Q1:谷主任,您好!什么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什么放化疗后患者容易出现这一问题?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一种重要的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通常成年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00/μL为减少,<500/μL为严重减少)。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防御细胞,负责抵抗细菌和真菌感染,其数量减少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放化疗后患者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骨髓抑制:
化疗药物:多数化疗药物通过杀伤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发挥作用,但也会误伤同样分裂活跃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祖细胞)。化疗后7-14天,中性粒细胞数量通常降至最低点(称为“骨髓抑制期”)。
放疗影响:针对骨髓丰富区域(如骨盆、胸骨)的放疗会直接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生成。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作用:部分化疗药物(如烷化剂、蒽环类、紫杉类)对骨髓干细胞毒性强,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受阻。
炎症因子释放:放化疗引发的组织损伤会释放炎症因子(如TNF-α、IL-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营养与代谢因素:放化疗患者常因恶心、食欲下降导致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B12、叶酸、铁等),进一步影响造血。
治疗方案的累积效应:多次放化疗后,骨髓储备功能逐渐耗竭,恢复能力下降。
Q2:谷主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与单纯西医提升中性粒细胞的方法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基本理念是“急则治标,缓则固本”,强调在急性骨髓抑制期优先使用西医手段快速提升中性粒细胞水平以控制感染风险,在稳定期则通过中医方法调理体质、增强造血功能,最终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其核心在于将现代医学的精准干预与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优势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与单纯西医方法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副作用管理
西医G-CSF可能引发骨痛、发热等不良反应,而中医通过温和调理(如穴位贴敷、药膳)减少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例如,双黄升白口服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可降低感染发生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512。
预防性作用
中医在化疗前即可介入,通过预调理增强骨髓储备。如黄芪、黄精等中药可提升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毒性513。
长期疗效与生活质量
西医以短期升白为主,而中医通过调节免疫和代谢功能,延长中性粒细胞恢复的稳定性。例如,五红汤中的枸杞、红枣富含多糖和铁元素,可改善贫血和疲劳410。
综合防护策略
中西医结合不仅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还通过饮食指导(高蛋白饮食、菌菇类摄入)、环境管理(消毒、避免感染源)和情绪调节(如针灸安神)全方位降低感染风险
Q3:在中医理论中,肿瘤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属于什么范畴?中医是如何看待这一病症的发生机制的?
在中医理论中,肿瘤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可归属于“虚劳”“血虚”“髓枯”或“气血两虚”的范畴,其核心病机与“脾肾亏虚”“毒邪伤正”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中性粒细胞的生成与“气血生化”“骨髓充养”直接相关,而放化疗的毒性作用会破坏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与以下机制密切相关:
1. 毒邪伤正,耗伤气血
放化疗的“药毒”属性:中医视化疗药物为“热毒”“燥毒”,放疗为“火毒”,其性猛烈,易灼伤阴液、耗损正气。
气血受损:毒邪直中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同时损伤肾精,“精不化血”,最终导致血虚髓枯。
2. 脾肾两虚,生化失职
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濡养骨髓。如《灵枢》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则骨髓不充,造血功能减退。《医宗必读》指出:“血之源头在乎肾。”
放化疗损伤脾肾: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脾虚)、腰膝酸软(肾虚),进一步加剧血虚。
3. 阴阳失衡,气机紊乱
阴血不足:毒邪耗伤阴液,导致阴虚内热,出现低热、盗汗,进一步抑制骨髓造血。
阳气亏虚:肾阳不足则温煦无力,骨髓寒凝,造血停滞。《景岳全书》提到:“阳虚则不能生血。”
4. 痰瘀阻络,骨髓壅滞
部分患者因毒邪久留,导致痰瘀互结,阻塞骨髓络脉,影响气血运行和细胞生成。现代研究也发现,放化疗后骨髓微血管损伤与中医“瘀血内阻”理论相契合。性作用会破坏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Q4: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如何把握中医与西医治疗手段介入的时机?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协同增效效果?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需基于疾病阶段、病理机制及患者体质,科学设计中西医介入时序与协同策略。以下是分阶段整合方案及关键协同机制:
一、中西医介入时机选择
1. 预防期(放化疗前1-2周)
西医策略
评估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若基线低(<1.5×10⁹/L),可预用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如聚乙二醇化非格司亭)。
高风险患者(如骨髓储备差、多周期化疗史)建议预防性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
中医策略-治则:健脾补肾、益气生血,增强骨髓造血功能。
方剂:归脾汤合六君子汤(提升CD34+造血干细胞比例,临床研究显示可降低CIN发生率约30%);
2. 放化疗期间(化疗后24-72小时)
西医核心干预
短效G-CSF在化疗后24-48小时启动,持续至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⁹/L)。
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0.5×10⁹/L)伴发热时,联合广谱抗生素。
中医协同增效-治则:解毒祛瘀、护髓生血,减轻化疗骨髓抑制。
方剂:
十全大补汤加减(含黄芪、党参、熟地等,Meta分析显示可使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降低41%);
给药时序:
化疗后6小时服中药(避开化疗药物峰浓度,减少肝药酶竞争);
G-CSF注射后2小时配合艾灸足三里、关元(增强骨髓基质细胞CXCL12分泌)。
3. 恢复期(中性粒细胞回升至正常后)
西医调整,停用G-CSF,监测血常规;持续感染风险者予免疫调节剂。
中医巩固治疗,治则:滋阴养血、固本培元,预防远期骨髓衰竭。
方剂:
左归丸合二至丸(调节TGF-β/Smad通路抑制骨髓纤维化);
疗程:持续用药2-3个月,配合耳穴贴压(脾、肾、内分泌耳穴)。
二、协同增效的关键机制
靶向造血微环境调控
G-CSF直接刺激粒细胞分化,而十全大补汤通过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SCF(干细胞因子)分泌,协同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动物实验显示协同组CFU-GM集落数增加58%)。
减轻G-CSF副作用
G-CSF易致骨痛(前列腺素E2释放),中医采用芍药甘草汤(芍药苷抑制COX-2)可减少止痛药用量。
表观遗传调控
复方苦参注射液(含苦参碱)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DNMT1),逆转化疗药物对造血基因的沉默作用。
中医证候积分(如乏力、盗汗改善度)与西医指标同步评估。
Q5:谷主任,对于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会有哪些针对性的调整?
在放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类型、患者体质及治疗阶段进行针对性调整。针对不同肿瘤类型的调整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体瘤(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
西医调整:
G-CSF(粒细胞集刺激因子):根据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时使用短效或长效G-CSF制剂。
化疗剂量调整:对骨髓抑制较强的方案(如含紫杉类或铂类),可延长化疗间隔或减量。
抗生素预防:若ANC<0.5×10⁹/L且伴发热,需经验性广谱抗生素覆盖。
中医调整:
核心原则:补气养血、健脾益肾,辅以肿瘤特异性调理。
肺癌:加用润肺化痰药(如沙参、麦冬)及抗瘤中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乳腺癌:疏肝理气(柴胡、香附)结合补益气血(黄芪、当归)。
结直肠癌:健脾祛湿(白术、茯苓)配合解毒散结(藤梨根、败酱草)。
二、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
西医调整:
强化支持治疗:频繁监测血象,G-CSF使用更积极,尤其高强度化疗后。
免疫抑制管理:注意预防真菌及病毒感染(如磺胺预防肺孢子菌肺炎)。
骨髓移植患者:需严格无菌隔离,必要时输注粒细胞。
中医调整:
核心原则:滋阴清热、补肾填髓,兼顾解毒。
白血病:侧重滋阴降火(生地、知母)和凉血解毒(青黛、白花蛇舌草)。
淋巴瘤:软坚散结(夏枯草、牡蛎)结合扶正(人参、枸杞)。
三、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肝癌)
西医调整:
营养支持:优先纠正营养不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肝功能保护:肝癌患者慎用肝毒性药物,调整经肝代谢的化疗方案。
中医调整:
核心原则:健脾和胃、疏肝利胆。
胃癌:健脾消食(党参、山药)结合活血化瘀(莪术、丹参)。
肝癌:疏肝理气(柴胡、郁金)配合保肝解毒(茵陈、五味子)。
四、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卵巢癌)
西医调整:
盆腔放疗后管理:注意骨髓抑制叠加效应,必要时提前使用G-CSF。
激素敏感性肿瘤:避免影响内分泌治疗的中药(如含雌激素样作用的补品)。
中医调整:
核心原则:调补冲任、补肾固本。
宫颈癌:清热利湿(黄柏、土茯苓)结合益气扶正(黄芪、女贞子)。
卵巢癌:温肾散寒(附子、肉桂)或滋阴清热(知母、地骨皮)。
五、共性支持措施与注意事项
感染预防:口腔、肛周护理,避免生冷食物,必要时预防性抗感染。
个体化辨证:根据患者证型(如气虚、血瘀、湿热)动态调整中药。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化疗冲突的中药(如当归增加出血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食疗(如黄芪炖鸡、红枣粥)、适度运动(如八段锦)。
Q6:谷主任,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一般需要持续多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实践中,疗效显现的时间因个体差异和治疗方案而异,但通常可参考以下时间框架和机制:
1. 西医治疗的起效时间
G-CSF/GM-CSF(粒细胞刺激因子):
通常在用药后 24-48小时内 可见中性粒细胞计数开始上升,5-7天 达到明显效果(如从<1.0×10⁹/L升至正常范围)。
适用场景:用于急性或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需紧急处理)。
预防性使用:
若在化疗后24-48小时内预防性注射G-CSF,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可缩短约 3-5天。
2. 中医治疗的起效特点
核心作用:通过补气养血(如黄芪、党参)、健脾益肾(如白术、枸杞)等方剂,改善骨髓微环境,增强机体造血功能,但起效较慢。
时间窗:
早期(1-2周):部分患者可见乏力、食欲改善,但中性粒细胞回升可能不明显。
中期(2-4周):持续调理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逐渐恢复,尤其在轻中度减少(1.0-1.5×10⁹/L)患者中效果更显著。
长期(1-3个月):可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复发率,降低后续化疗周期中的骨髓抑制风险。
3. 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效应
急性期:以G-CSF快速提升中性粒细胞,避免感染风险;
恢复期:配合中药巩固疗效,减少G-CSF依赖(如从每周3次减至1次)。
疗效评估:若中西医结合治疗 2周后中性粒细胞仍无回升,需排查感染、骨髓抑制加重或中药配伍不当等问题。
Q7: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饮食和生活方面的问题,以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中性粒细胞恢复?
一、饮食注意事项
1、高营养饮食
蛋白质:鸡蛋、鱼肉、瘦肉、豆制品(若消化功能弱,可选清蒸或炖煮方式)。
热量与维生素:全谷物、新鲜蔬果(需削皮或煮熟,避免生食)。
补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但需确保烹饪熟透。
2、避免风险食物
生冷或未煮熟食物(如刺身、溏心蛋)。
隔夜饭菜、腌制食品(减少细菌感染风险)。
刺激性食物(辛辣、酒精)。
3、中医方面
补气养血食疗
气血两虚型:红枣枸杞粥、黄芪炖鸡汤(虚不受补者慎用)。
阴虚内热型:百合银耳羹、山药莲子汤。
二、生活方式调整
1. 感染预防,个人卫生、环境管理、外出防护。
2. 体质调理
作息规律:早睡(建议22:30前)以养肝血,午间小憩30分钟。
适度运动:八段锦、散步(每日20-30分钟,避免过度出汗耗气)。
情绪管理:冥想、深呼吸或针灸调理气机,避免焦虑抑郁。
中性粒细胞恢复需多维度配合:西医侧重营养与感染防控,中医强调体质整体调和。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避免盲从网络偏方。中西医协同治疗可提升疗效,但需注意药物配伍安全性,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主持人:非常感谢谷主任今天为我们带来如此全面、专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化疗科普讲解。通过今天的节目,相信观众朋友们对这一创新治疗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深刻感受到了它在肿瘤防治中的巨大潜力。好了,本期节目就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