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东皇:特色产业多点发力 为群众增收注入“新动能”
发表时间 2025-09-22 13:27   阅读 69152

又到一年桂花飘香季,走进平舆县东皇街道乡村振兴产业园入驻的平舆特产——平皇精制小磨油厂二期生产车间,以及刘凡社区共同富裕加工园入驻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公辣半蹄”加工坊,那火热的生产场景,让人不觉眼前一亮。这是东皇街道加快推进“三园”建设工作提质增效,全力拼抢四季度,冲刺下半年,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的“底气”。

近年来,东皇街道锚定群众增收致富目标,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以“非遗赋能、产业联动、就业带动”为抓手,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从“非遗”美食产业化到特色种养链条延伸,让特色产业成为激活乡村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强引擎”,走出一条具有东皇特色的富民兴街之路。

“非遗美食‘破圈’,带动就业增收。”作为分管街道“三园”建设的人大工委主任,王影对短短3个月时间就建成并顺利投产的平舆县位公辣半蹄食品有限公司可谓“了如指掌”。作为街道特色产业的“名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公辣半蹄”的产业化发展是东皇街道以文化促增收的典型实践。自其入驻刘凡社区共同富裕加工园以来,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运营”实现从“小作坊”到“产业链”的跨越:加工园配备洁净生产车间与冷链仓储设施,保留“老汤卤制、高温脱脂”传统工艺的同时,产能与品质显著提升。项目落地即优先吸纳周边留守妇女、低收入群众、返乡劳动力就业,设置食材处理、卤制加工、包装质检等岗位20余个,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同时通过“订单采购”联动本地养殖户,优先收购本土生猪蹄,预计年带动上游农户增收超10万元,形成“非遗美食+就业+种养”的增收闭环。

“特色种养‘扎根’,激活乡村经济。”作为主持东皇街道办事处日常工作的党工委副书记,张超关注的是如何发展特色种养产业,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除了非遗美食外,东皇街道还依托当地土壤与气候条件,培育特色种养产业。在街道周边村落,连片的蔬菜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园、畜禽养殖合作社陆续建成,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为群众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链条支持。例如,蔡营社区众耕农业种植合作社吸纳500余户农户加入,统一种植生姜等经济作物,采取订单种植、统一销售的模式,并且无偿为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和帮扶,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亩均年增收2万余元;小陈社区中药材种植基地则引入淫羊藿等易管理、收益高的品种,邀请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实现“一亩药材顶两亩粮”的收益提升;五里社区的蔬菜种植,采摘后“新鲜直达”,快速进入市场,成了居民的“菜篮子”,不但“惠民”,还能增收。

“服务保障‘护航’,优化增收环境。”这是东皇街道上下的共识。为让特色产业稳得住、能发展,东皇街道持续优化服务保障:一方面,针对产业项目提供政策支持,简化审批流程,为入驻共同富裕加工园的企业减免部分租金,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解决资金难题;另一方面,加强技能培训,定期组织非遗技艺、种植养殖、电商运营等培训班,年内已开展培训12场,覆盖群众300余人次,帮助群众掌握增收技能。同时,街道还整合文旅资源,计划将同在刘凡社区辖区内的“位公辣半蹄”非遗体验与东方传奇游乐园观光串联成短途旅游线路,推动“产业+文旅”融合,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找对路,帮到位,见实惠。”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要以特色产业多点突破为抓手,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切实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福祉持续提升。下一步,东皇街道将继续深挖本土特色资源,推动更多特色产业项目落地,通过“一产业一方案、一项目一专班”的精准服务,让特色产业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稳定器”,为街道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注入更强劲的动力。(通讯员:贺志勇)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