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香未散、蝉声正盛的中原大地,一群大学生用粉笔与锄头丈量青春,把课堂搬进村庄,把科研做在田间。他们的脚印踏在泥土里,心却种在了乡亲们的笑容中。
盛夏时节,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萤火支教团”一行十余人走进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开展为期十四天的支教助学与农业实践活动,把知识送到孩子们身边,把科研做到田间地头,让青春的力量在“三农”沃土上生根发芽。
下乡支教筑梦扬帆 乡村支教守护童心
抵达康城村的第一天,“萤火支教团”的队员们便忙碌起来:清扫教室、张贴课表、布置报名点,并与村干部一道挨家挨户通知信息。针对孩子们年龄差距大、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支教团提前制定了分层教学方案,既有基础课程,也有作业辅导与拓展课程,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得上。
课堂上,他们用情景模拟讲防溺水、防火灾,让安全知识刻进孩子脑海;绘画课让孩子用蜡笔画下心中的家园与梦想;趣味实验课则用一瓶水和一瓶油点燃了孩子的好奇心;经典电影赏析带他们“走”出村庄,看见更大的世界。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原本内向的孩子逐渐敢于举手发言,眼里的光亮一天天多起来。
为了让教学更接地气,队员们每天课前细化教案,课上随时调整节奏——低年级孩子坐不住,就穿插小游戏;高年级遇到难题,就用农活或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每天晚上,队员们都会复盘当天的任务,不断改进。
实验室里出真知 调研农民体察民情
支教之外,队员们还走进田间与实验室。在科技小院师兄师姐的带领下,他们参与小麦产量测算、氨挥发数据采集、玉米追肥记录等科研工作。烈日下,弯腰取样、称重记录、给土样编号粉碎,衣服一遍遍湿透又晒干。有同学连续几小时守在仪器旁,一刻不敢松懈。这些日复一日的劳动,让大家真正明白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意义。
在走访调研中,队员们还记录下村民们关心的土地承包、粮食售价、合作医疗等话题,也听到农户们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期待。这些数据背后,是一户户鲜活的乡村故事。
针对暑期安全隐患,支教团还联合村委举办知识竞赛和实景演练,让孩子们学会识别危险、懂得自救,也提醒家长加强监护,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青春诠释责任担当 坚守初心传承薪火
十四天的支教与实践,让队员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生疏到默契。有人学会了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讲知识,有人掌握了高温下高效完成农活的技巧,也有人在老乡一句“你们来了真好”的话语中,感受到了青年担当的责任和分量。
植入知农爱农之心。“萤火支教团”带走的不是成绩单,而是孩子们的笑脸、田埂上的足迹和实验室深夜的灯光。这段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青春的价值不在于口号,而在于脚踏实地的传承与守望。今后,他们将继续把在乡村汲取的力量,转化为知农爱农的实际行动,让青春之花在服务“三农”的路上开得更绚烂。
据悉,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就在康城村扎下了根,师生们常年往返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与农民需求对接起来。从推广新品种到优化施肥技术,从农事培训到防灾指导,一届届小院学子在这里留下了脚印,也留下了方法和经验。今年“萤火支教团”正是接过了这份接力棒——他们延续着“脚踩泥土、心系民生”的作风,把课堂与科研结合起来,把对乡村的关心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试验、每一份调研。这样的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用新知识、新办法,让服务“三农”的初心一代代延续、生长。(通讯员: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