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 韩凯昊)在骄阳似火的夏季,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防暑降温上,却容易忽视高温对脑血管的潜在威胁。脑血管疾病并非只在寒冷的冬季高发,夏季同样是其发病的高峰期。了解夏季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并掌握有效的预防方法,才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夏季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夏季气温升高,人体为了散热,体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皮肤,导致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相对减少。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此外,夏季人们频繁进出空调房,室内外温差较大,脑血管反复收缩和舒张,容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且,夏季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会发生改变,睡眠质量下降、过度贪凉、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
二、夏季预防脑血管疾病的生活细节
1、科学补水,稀释血液
夏季补水至关重要,要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建议每天饮用 1500 - 2000 毫升的水,可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和酒精。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维持体内水盐平衡。除了日常饮水,在晨起、睡前、洗澡后等时间段,也应适量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2、合理使用空调,避免温差刺激
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调得过低,建议设置在 26℃左右,室内外温差控制在 5 - 7℃以内。进出空调房时,要注意适当增减衣物,避免骤冷骤热对脑血管造成刺激。同时,不要让空调风直吹身体,尤其是头部和颈部,以免引起血管收缩痉挛。此外,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细菌和病毒滋生。
3、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
夏季昼长夜短,加上天气炎热,容易影响睡眠质量。但充足的睡眠是维持血管健康的重要保障,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导致血压波动、内分泌失调,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要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睡前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果夜间睡眠不好,可在中午适当午休,但时间不宜过长,以 30 - 60 分钟为宜。
4、调整饮食,减轻血管负担
夏季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芹菜、菠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保护血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豆类、瘦肉等,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此外,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暑、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绿豆、苦瓜、黑木耳等。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即可。
5、适度运动,增强血管功能
夏季运动要讲究科学,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要适中,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通过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对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6、特殊人群的夏季预防要点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夏季更要加强对病情的监测和控制。按时服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此外,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外出时最好随身携带遮阳伞、帽子、饮用水等,以防中暑。
脑血管疾病在夏季的预防需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关注细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科学补水、合理使用空调、规律作息、调整饮食、适度运动等措施,以及特殊人群的针对性预防,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夏季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在炎炎夏日里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