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县党员老王“再就业”
发表时间 2024-12-13 11:19   阅读 75010

“村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村能有今天,离不开老党员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俺村老党员不少,我可是寻到‘宝藏’了!”提及次古洞村的发展历程,该村党支部书记仝江飞语重心长地说。

他口中的“宝藏”便是村部的老王,可老王自己却并不晓得。老王全名王念子,宜阳县董王庄乡次古洞村人,77岁,入党35年。虽近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工作起来思路清,反应快。上至国内外形势政策,下到家长里短,他都能说个七七八八,大差不差。

守村如家信念如初

老王年轻时因工作积极、心系百姓曾多次入选村支部委员,将青春奉献在了村中大小事务,曾三次获评县劳动模范。退休后,热心不减的他因知晓政策熟知村情,经常有村民找他写写东西整整材料,管管“闲事”。那些年正值村部“青黄不接”,村委人员老龄化,心怀“诗与远方”的年轻人又留不住。2014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仝江飞在多次走访和矛盾协调中注意到了能量和磁场不一般的老王,经乡村一致表决再次将其吸纳入村部,成为一名志愿者。

“一年365天,除了生病,老王从未缺过岗,就连大年初一他也到村部去,因为他要为大家放戏听。”仝江飞说。从老王家到村部大约3里多地,他每天需步行来回四趟,早上七点多到村部,打扫完卫生再工作,这是他多年不变的程序。每日除了忙于盖章、找人、联络、收党费、动物防疫等杂事,他还通过村部设备学习党的新政策,通过阅读书籍学习农业知识。用他的话说:“要想思想不滑坡,就要经常做功课。”

多年以前,老王就自创了村部“便民包”,里面不仅包含创可贴、藿香正气水等卫生用品,还有针线盒、气筒等急需品。疫情期间,老王还亲自到防疫卡点进行志愿服务,并凭借自身优势编写顺口溜宣传防疫抗疫知识。直到如今,老王还坚持借助传统庙会、群众集会等一些特殊时间点,用自己编撰的脍炙人口的段子进行正能量宣传,引导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还别说,群众还就吃他那套,人家有群众缘,能活跃气氛,说啥群众都愿意听。”仝江飞笑着说。

“沉浸式”服务群众

村民心中,老王是党员的贴心人,更是群众的知心人。

大家看老王一把年纪却越干越精神,越来越能说会道,有事没事都爱到村部凑上一凑,聊上一聊,一来答疑解惑,二来给自己抖抖精神去去心病,渐渐地大家对他这里有了几分向往。80多岁的陈信老人,因儿子在越南战场牺牲而忧思过度,眉头的疙瘩如同思想的疙瘩一样难解,他偶尔拄着拐杖到村部找老王,听他讲国家政策、讲新时代的故事,也讲身边事眼前人,神奇的是每次听老王一顿天马行空的“叨叨”后,他居然心情大好,也慢慢成了常客。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曾有人对老王的行为不解。“安享晚年的年纪,瞎折腾个啥!”“党的恩情比天高,我是党员,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老父亲在世时经常嘱咐我‘不管能力大小,一定要多为党和国家做贡献’”老王略带伤感地回忆说。

老王说,起初老伴对自己的工作也不太支持。“你这老头咋总是对村里事比家里活还积极!”老王自觉亏欠家里也没反驳,只是依旧坚持为村里事忙碌着。没想到后来的一件事让老伴态度大变。

一天,88岁的王苏征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村部,面容憔悴,见到老王像见到家人一样伤心地哭了起来。她儿子外出打拼,有心携母同去,可老人住惯了家里不愿同往,一则尊重老人意愿,二则看老人身体尚可,就暂时让母亲在老家单住,自己隔三岔五回来探看。没想到老人说病就病,一时间赶不到跟前的儿子急坏了,老人更急,最终找到了村部。王念子一听情况赶紧放下手头活,对老人情绪安抚的同时联系车辆,并亲自搀扶王苏征老人往卫生院诊治,因送医及时老人很快康复回家。老人儿子回村后对老王十分感激,专程登门感谢。并由衷感叹:“王叔,咱村有您真好!”目睹整个事件的老伴,此后再没反对过老王。善良的她说:“老王干的工作值当!”

他们说“得向老王看齐”

信仰是一道光,照耀自己,也点亮别人。

近日,50多岁的次古洞村卫生所所长王玉明正式成为预备党员。据了解,这已是他第三次向村部提交入党申请。他说:“收新农合款项任务繁重而复杂,推进困难,交给村部老王负责后,做得扎实又顺畅,让我心生佩服。老王凡事认真不等不靠的态度和他们团队积极乐观的工作氛围让我很受启发,萌生了加入党组织的想法,我想像他那样做一名“全能”的共产党员,不仅要能为群众看好病,还要能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入了党我就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党员,光荣的不是称号,把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尽到了才是真正的光荣。”王玉明说。他要求卫生所为年迈体弱没有条件到卫生所就医的村民提供上门输液服务、车接车送服务等,使村卫生所各项服务实现了提档升级。

在村部王念子办公桌对面,坐着一位清瘦但精神极好的老人王社民,也被唤作“老王”,党员,70多岁。据说曾和王念子入选同一届党支部委员。他还是一名退役军人,曾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退休后,他继王念子之后来到村部,做了一名代理会计。说是会计,啥活都干,应急跑个腿,谁家红白事做个饭老人都做,能派上用途的事情他都第一时间顶上。他说:“要向王念子同志看齐,党员没有退休日,要一辈子服务群众。”

20多年的老支书王森老人也不甘落后,80多岁的他还担任着村红白理事会副会长,乐此不疲为村里事奔忙;老党员王要安也坐不住了,善外交爱跑腾的他主动承担禁烧、民事调解这摊子事,干得得心应手,百姓叫好……

“工作中真不能小觑了老王这类人,他们带起的可是一个群体。这些年俺村通过一事一议、主题党日等载体与这些老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思想碰撞,解决了很多实际难题,也让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下一步,我们村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老党员志愿服务队。”村党支部书记仝江飞说。“曾经落后的次古洞村如今成为有名的市级文明村、产业发展先进村,这与以老王为代表的老党员们坚守信念,团结互助,无私奉献密不可分。他们不仅为我们村老中青三代树立了行为标杆,而且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后人。”

仝江飞还说,这两年古洞村有个可喜变化,大学生入党积极性越来越高了,今年就有仨。“故乡给了我人生第一课堂,老王这些老党员们凡事冲在前、凡事吃亏在先的奉献精神让我从小耳濡目染,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了无穷动力,我也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持续奋斗。”今年该村递交入党申请的大学毕业生王全升说。

老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是一名老百姓的优秀代表,一名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引导这样的老王站出来为群众提供服务,不就是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工作的生动实践。千千万万个老王站出来,投身到基层的社会工作中去,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化解群众中的基本矛盾,也就形成了有效的基层治理。(靳会利)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