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 林琳 马朕 杨小光
三门峡市灵宝市把苹果产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充分发挥百年历史优势,以科技引领、绿色赋能、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为主,逐渐探索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乡村振兴新路子。2023年“灵宝苹果”品牌价值达200.28亿元,连年稳居全国县级第一位。目前,灵宝果品栽植面积115万亩,其中苹果栽植面积90万亩,年产量140万吨,年产值56亿元,苹果产业已成为灵宝农业发展最具特色、农村经济最有潜力、农民增收最为稳定的支柱产业。灵宝苹果先后荣获中华名果、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十大名优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称号。
一、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全面推动政策落实。一是完善编制规划。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和产品品牌化的思路,制定苹果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为灵宝苹果产业发展指明道路。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灵宝市苹果产业发展指挥部,定期实地考察,研究解决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出台《灵宝市现代果业发展奖补办法》,每年拿出5000万元,对苹果产业各方面奖补支持。引导支持金融机构推出苹果贷、苹果仓储贷等金融产品,发放苹果产业贷款14.2亿元,承担苹果保险10万亩,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
二、示范推广、严格标准,强化全程质量管控。一是调优结构,推广示范新优品种。立足自身条件,在海拔600米以上苹果优生区以生产红富士苹果等晚熟品种为主;海拔600米以下区域,逐步扩大华硕、鲁丽、红露等早中熟品种面积,持续调优苹果品种结构,努力实现早中晚熟比例达到2:2:6。二是推广绿色防治措施。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原则,综合利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实施果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加强精准科学化调整。三是提升数字化水平。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以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围绕种植、分拣、检验、仓储、交易等全产业链环节,谋划一批数智赋能项目,建成寺河山智慧果园物联网信息中心,实现气象、水质、土壤理化指标、农事作业的在线实时监测、全程实时记录;建成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采集记录果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建成高山果业绿色苹果数字工厂,安装大型双通道苹果智能分选设备,配备码垛机器人,实现苹果分选包装智能化、自动化;建成5G未来果园,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6大技术系统,建成高山智慧果园示范基地2000亩,5G未来果园3000亩;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供水、施肥自动化、精细化、科学化,实现环境监测实时化、农事管理智能化、生产作业标准化,为苹果产业健康发展赋能提速。
三、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科技创新动能增强。一是加强院地合作。先后建立郑州果树研究所灵宝苹果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灵宝苹果技术推广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等5个科技平台,灵宝苹果试验站自主选育的8个苹果新品种,已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二是健全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市级技术员业务水平,稳步扩大人员数量;建立乡镇果树专干专人专责制度,重点培养乡镇技术专干;完善村级技术员网络,每5000亩果园至少配备1名技术员,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为契机,大力开展职业果农培训,提高果农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特派员力量,定期深入生产一线,举办技术讲座和观摩会;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方式,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举办培训班,到田间地头指导技术,年培训果农2万人次以上。
四、做强品牌、延链补链,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一是健全创新带农机制,加强利益联结。依托“三变”改革、土地流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的果品产业化联合体,实现群众自种苹果收入高、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有分红、务工有工资。二是加强培育经营主体,提升领头能力。灵宝市现有三门峡市级以上果业龙头企业14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果品专业合作社18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发展势头强盛,带动能力显著。三是发展苹果休闲观光产业,深挖旅游潜力。投资4.2亿元,建成寺河山苹果小镇、工生果园、李工生纪念馆,成功创建河南省中小学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年吸引10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带动文创、观光、采摘、康养等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产值达6.7亿元。四是促进转移就业。开发生产以浓缩苹果汁为主,涵盖苹果醋饮、苹果酒、果胶、果沙、果粉等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达30万吨以上,年吸纳农村劳动力30余万人,安排转移就业4万余人,其中安排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就业近2000人,已经成为当地劳动力就业的一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