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讯:(文|邓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 王李)当意外导致骨折,打上石膏、夹板或是做完手术的那一刻,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安心静养,骨头就能自然而然地长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骨折后的康复训练,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 “重生之旅”,对于患者重新恢复肢体功能、回归正常生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骨折后康复训练的那些事儿,看看它是如何帮助患者重新 “站起来” 的。
一、骨折康复训练:打破 “静养” 误区
传统观念里,骨折后 “一动不动” 的静养似乎是最好的恢复方式。但实际上,长时间的卧床静养不仅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还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肌肉就像一台需要持续运转的机器,一旦停止使用,就会快速 “生锈”。以腿部骨折为例,卧床一周,腿部肌肉力量可能下降 20% - 30% ;而关节长时间不活动,关节囊、韧带等组织会逐渐粘连,变得僵硬,后期恢复难度大幅增加。
康复训练则是通过科学的运动方式,在保护骨折部位的前提下,刺激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它不仅能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活动能力,还能提升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是骨折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骨折康复训练的分阶段 “作战计划”
1、骨折初期(1 - 2 周):微动促愈合
骨折刚刚发生后的 1 - 2 周,骨折部位还不稳定,此时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在不影响骨折复位和固定的前提下,进行轻微的活动。以手臂骨折为例,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看似简单的手指运动,能够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也能刺激前臂肌肉的收缩,为后期的恢复打下基础。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在卧床期间可以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简单来说,就是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肌肉持续用力收缩。比如,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用力收缩,保持 5 - 10 秒,然后放松,每组 10 - 15 次,每天进行 3 - 4 组。这种训练方式能够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2、骨折中期(2 - 8 周):循序渐进增强度
当骨折部位进入 2 - 8 周的中期阶段,骨折端开始逐渐形成骨痂,稳定性有所增强。此时,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可以适当增加。以胫腓骨骨折为例,在保护骨折部位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开始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进行部分负重的站立和行走训练。初期,患者可能只能站立几分钟,随着适应程度的提高,逐渐延长站立和行走的时间。
同时,关节活动度训练也尤为重要。比如膝关节骨折,患者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可以采用被动屈伸的方式,即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膝关节,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角度;也可以借助 CPM(持续被动运动)机,设定合适的角度和速度,帮助恢复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3、骨折后期(8 周以后):功能恢复冲刺期
8 周以后,骨折基本愈合,但肢体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全面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力量和协调性。对于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抗阻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手臂的力量练习,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则可以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慢跑等,进一步提高下肢的承重能力和运动能力。
此外,平衡和协调训练也必不可少。患者可以通过单腿站立、走直线、使用平衡板等方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肢体的协调性,降低再次摔倒骨折的风险。
三、骨折康复训练的 “护航指南”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遵循正确的原则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首先,一定要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愈合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切不可盲目自行训练,以免造成骨折移位等不良后果。
其次,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从低强度、小范围的活动开始,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果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告知医生。
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骨折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患者要相信科学的康复训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最终实现重新 “站起来” 的目标。
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是一场与时间、伤痛的博弈。它不是简单的 “动一动”,而是一门科学。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每一位骨折患者都有机会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记住,骨折后别躺平,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你的身体远比你想象的更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