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承办的肿瘤防治《科普讲堂》。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平舆县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雷越锋做客演播室,围绕肝恶性肿瘤的防治这一关键话题,为我们带来科普解读。
首先请雷主任跟我们打个招呼
嘉宾: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访谈提问环节
问题一:雷教授,您好!首先想请您给我们讲讲,在医学上,肝恶性肿瘤主要包含哪些类型呢?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肝细胞癌(最常见类型),主要由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而来,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2、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病率低于肝细胞癌,与肝吸虫感染或胆管结石等因素相关。
3、混合细胞癌,同时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成分,较少见。
4、其他类型:肝肉瘤(如肝血管肉瘤,起源于肝窦内皮细胞,恶性程度高,常见于接触化学物质的人群。胚胎性肉瘤: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多为巨大窦性肿块,瘤细胞多呈梭性或星型。)
5、肝转移瘤(如结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都可转移至肝脏,主要通过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和直接侵犯等。)
问题二:我们知道,了解疾病的高危因素对预防很关键。那么,哪些因素会显著增加患肝恶性肿瘤的风险呢?比如生活习惯、基础疾病方面等。
1、长期大量饮酒: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有直接损伤作用,会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引发酒精性肝病,长期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进而增加肝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
2、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亚硝铵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经过肝脏代谢可能损伤肝细胞的DNA,增加肝恶性肿瘤发生。
3、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霉变食物,如被黄曲霉菌污染的花生、玉米、谷物等,会增加肝恶性肿瘤的风险,此外:长期高糖、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易导致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而增加肝恶性肿瘤发病风险。
4、基础疾病(A: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丙肝感染是导致肝恶性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病毒持续复制会引起肝脏慢性炎症,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和修复,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进而恶变为肝癌B: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肝硬化,如酒精性、非酒精性、肝炎后肝硬化,多为肝癌的癌前病变,当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发生改变,肝细胞增殖活跃,容易出现异常增生,增加癌变风险。C:长期接触化学物质:长期接触如氯乙烯、砷、四氯化碳等化学物质,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D: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肝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增加肝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问题三:在早期阶段,肝恶性肿瘤通常有哪些症状表现?然而这些症状又为何容易被忽视呢?
早期肝癌常见症状表现
1、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A:乏力、疲劳:肝细胞受损后,肝脏代谢功能下降,能量合成不足,导致全身无力,休息后难以缓解。
B:食欲减退、腹胀:肿瘤可能压迫胃十二指肠或影响胆汁分泌。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下降,进食后腹胀,甚至出现恶心、呕吐。
C:体重下降:肿瘤消耗机体能量,加上食欲减退,可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3-6个月内体重下降5%以上需警惕。)
2、肝区或腹部轻微不适: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肿瘤刺激肝包膜或侵犯肝内血管、神经、引起间歇性隐痛,多位于右侧肋骨下或中腹部,活动或体位变化时可能加重。肝脏肿大:部分患者可触及右上腹肿块,但早期较小时难以觉察。
3、其他表现:消化功能异常,如腹泻、厌油腻等,同时有些早期患者伴有低热:主要因肿瘤坏死或炎症反应可能引起37.5-38摄氏度,常被当成普通感染。
症状容易被忽视原因
1、症状非特异性、与良性疾病重叠,乏力、食欲差、腹胀等症状常见于肝炎、脂肪肝、胃肠功能紊乱的良性疾病,患者常自行服用胃药或认为是“劳累”,“亚健康”,未联想到恶性肿瘤。肝区隐痛可能会误认为肌肉劳损。肋间神经痛,尤其是年轻人或长期久坐人群,易忽视内脏病变可能。
2、肝脏代偿能力强,早期损伤不明显,肝脏有强大的再生/代偿功能,即使肿瘤占据部分肝组织,剩余肝细胞仍可维持基本功能,因此早期可能无明显肝功能异常,同时肝内痛觉神经分布较少,只有肿瘤侵犯肝包膜、血管、胆管时才会引起疼痛,而早期肿瘤体积少,尚未刺激肝包膜。
3、患者健康意识不足或忽视高危因素:如慢性肝炎(乙肝、丙肝)患者、长期饮酒者、肝硬化患者等高危人群,未定期进行肝癌筛查,仅凭症状判断健康状况,部分患者因恐惧就医或抱有侥幸心理,拖延就诊,导致症状加重时已进展至中晚期。
4、一些非本专业医护对早期肝癌的认知及相关检查缺失,同时有些患者未主动提供肝癌相关高危因素。如有肝炎病史,家族史,从而导致漏诊。
问题四: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简便易行的方式来初步判断自己的肝脏健康状况呢?
虽然肝脏疾病的确诊需要依赖医学检查,但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观察身体信号、关注异常症状及风险因素可做出初步自查判断。
全身状态与体力变化:持续疲劳乏力,长期无明显原因的疲倦,休息后无法缓解,可能是肝脏代谢功能下降、能量合成不足的表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特别是无刻意节食或强运动)消化与食欲异常,长期出现食欲减退、腹胀,反复腹泻或便秘:排除饮食因素后,长期大便不成型或大便规律改变,可能与肝胆功能紊乱有关,肝区不适伴有腹部肿块(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的包块)皮肤及黏膜异常,皮肤及眼巩膜变黄,尿液呈浓茶色,同时有面部、颈部及上胸部出现小血管痣,皮肤瘀斑/出血点。失眠、多梦: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功能异常时可能影响睡眠质量,情绪低落、易怒等表现。
平时需观察尿液及大便颜色,同时自测“疲劳”-“食欲”-“疼痛”三联症,出现持续2周以上,即使症状轻微,此时也建议就医排查,但当出现下列情形时建议及时就医,如:皮肤巩膜明显发黄、大量腹水、双下肢水肿,呕血或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可能)意识模糊、行为异常等。
问题五:目前,针对肝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有哪些可靠的方法和手段?筛查的频率又是怎样的呢?
目前较常用的早期筛查手段:
1、血清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AFP是肝癌筛查中最常用的标记物,约60-70%的肝癌患者会出现AFP升高(大于400ng/ML)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DCP),对于AFP阴性的肝癌患者有补充价值,敏感度约60-80%,特别在乙肝患者中特异性高于AFP。
2、影像学检查:1、腹部超声,做为首选方法,该方法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时筛查肝癌的一线影像学手段。2、增强CT/MRI:对于超声发现的可疑病灶(小于2厘米的结节),通过“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廓清)。3、超声造影(CEUS)做为补充手段:对增强CT/MRI的禁忌症或结果不明确者,可通过超声造影评估病灶血供,辅助鉴别良恶性。(同时新兴技术发展:液体活检及肝纤维化扫描等也为早期肝癌筛查提供主要依据。)
筛查频率:一般我们分为高危人群及普通风险人群。
高危人群:符合以下条件者一项者:
1、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
2、肝硬化患者
3、长期酗酒者(男性大于50g/L,女性大于25g/L,持续5年以上)
4、有肝癌家族史(尤其是一级家属)
5、遗传性肝病患者(如血色素沉着症等)
6、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如霉变花生、玉米的)人群。
筛查频率:每6月一次:检测AFP+腹部超声(联合DCP)可提高准确性,尤其亚洲人群。检查过程中若发现有肝内结节,<1CM:3-6月复查超声,或进一步给予增强CT/MRI,结合AFP/DCP判断,必要时给予行肝穿刺活检。
对于普通风险人群:筛查每年一次体检:主要包含肝功能。腹部超声、若长期用药、肥胖等因素,可增加AFP检查。
问题六:当怀疑患上肝恶性肿瘤后,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查来明确诊断?这些检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是什么?
明确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常见检测方法
1、多期增强CT/MRI:增强CT是肝癌诊断关键检查,尤其对1厘米以上肿瘤,能清晰显示超过1厘米的肝癌,呈现肿瘤大小、位置与血管的关系,是初诊和评估的首选方法。MRI分辨率更高,小肝癌检出率优于CT,MRI对软组织细节更敏感,尤其使用肝特异性对比剂后,可发现小于1cm的微小肝癌,主要使用于早期诊断或CT难以确诊的病例。
2、超声造影:(CEUS)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实时观察病灶血供动态(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主要(优势):无辐射、无肾毒性,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
3、PET-CT检查,主要作用:明确肿瘤分期,主要(一次性检查覆盖全身,可发现微小转移灶,进一步可指导治疗方案。)
4、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确诊“金标准”,唯一提供病理诊断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怀疑肝内胆管癌/转移癌,需要与HCC鉴别时,同时可明确分级。
5、手术切除(对于术后组织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肿瘤大小、数目、包膜完整性,微血管侵犯等)是术后分期及制定辅助治疗方案的关键。
问题七:一旦确诊为肝恶性肿瘤,治疗方案通常是如何制定的?会综合考虑哪些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呢?
肝恶性肿瘤与其他实体瘤一样,
主要根据肿瘤分期及生物学特征:依据肿瘤大小、数目(单病灶/多发病灶,是否大于5CM)、位置(是否靠近大血管、胆管),是否伴有血管侵犯:如门静脉、肝静脉癌栓,是否有肝癌转移等因素。同时要考虑肝脏储备功能(决定患者治疗耐受性)及患者全身状态及是否伴有合并症(老年患者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治疗方案分层选择:1、极早期(单灶小于2cm,无血管侵犯),首选:手术切除(治愈性首选,5年生存率大于70%)或射频消融,适用于手术不耐受或病灶位于肝表面者,局部控制率与手术相当,次选:肝移植(适合于合并严重肝硬化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大于80%)。
3、早期,单灶大于2cm或3个以内小于3cm结节,无血管侵犯,肝功能Child-PughA/B级,ECOG0,优先手术切除(5年生产率50-70%,)尤其是单个肿瘤可完整切除的多发结节,消融治疗(主要适用于小于3cm结节,或术后复发的小病灶,微创且保留肝组织),肝移植(适用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治性手段,需要等待肝源)。
4、肝功能Child-PughB级(7-8分)或术后残留肝体积不足:优选消融或经动脉栓塞术(TACE),或通过门静脉栓塞(PVE)促进剩余肝增生后再评估手术。B期(中期,多发结节,无血管侵犯/肝外转移)标准方案:经动脉化疗栓塞,该方法主要通过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可控制肿瘤进展,延长中位生存期至24-30个月。C期(晚期,血管侵犯或肝外转移,ECOG 0-1)该期患者主要给予系统治疗,一线方案:免疫+靶向,双免疫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靶向单药。二线治疗:瑞戈非尼、卡瑞利珠单抗等,用于一线耐药后。D期(终末期,ECOG大于/等于2或Child-PughC级)主要给予支持治疗:控制腹水、疼痛、肝性脑病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5、总之:肝癌的治疗在分期治疗上基础上,同时兼顾肝功能保护和基础病因管理,关键在于通过多维度评估,在根治性机会与治疗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最终目标延长生存期及维持高质量生活,随着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及局部治疗技术的进步,肝癌已从“以前的不可治”转向“慢性病管理”,早期诊断与规范化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核心。
问题八:手术治疗在肝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据怎样的地位?目前有哪些先进的手术技术和理念应用于肝恶性肿瘤手术呢?
以目前治疗现状,手术治疗仍是肝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的核心手段,在肝恶性肿瘤治疗全程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根治的首选方案:对于早期肝癌(如单个肿瘤小于5cm,或2-3个肿瘤小于3cm),手术切除是唯一可实现临床治愈的方法。
2、中晚期综合治疗的基础:即使对于局部进展期肝癌,通过手术联合术后靶向、免疫治疗或肝移植,仍可显著延长成存期,部分初始不可切除的肿瘤,经转化治疗后可获得手术机会。
3、可明确病理诊断及分期:手术标本能提供精准的病理信息,为后续辅助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影像学和微创设备的发展,肝癌手术逐渐向精准化、微创化、个体化方向发展,如:精准肝切除技术,腹腔镜肝切除术,机器人辅助肝切除术。
同时治疗理念在不断更新:1、转化治疗与新辅助治疗,2、“最大化切除”向“最大化保留”转变,3、多学科协作“MDT”全程参与。
总之:手术治疗仍是肝癌治愈的核心手段,其发展趋势从“根治性切除向精准微创+功能保护+全程管理”转变。相信不久的未来,随着分子靶向、免疫治疗与手术的深度结合,以及AI辅助规划、纳米到消融等新技术的普及,肝癌的外科治疗将更精准、高效、惠及更多的患者。
主持人:非常感谢雷主任今天为我们带来的肝恶性肿瘤的防治讲解。相信观众朋友们通过今天的节目,对肝恶性肿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掌握了许多实用的防治知识。肿瘤防治,人人有责。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防癌意识,做好健康管理。好了,本期节目就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