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承办的肿瘤防治《名医对话》。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科二病区 主任医师 杨晓霞做客演播室,围绕宫颈癌这一关键话题,为我们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实用价值的科普解读。
首先请杨主任跟我们打个招呼。
主任: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问题一:杨主任,宫颈癌在妇科肿瘤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它对女性健康究竟有着怎样的危害?
主任一: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如部分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居妇科肿瘤首位。高发年龄通常为30-55岁,但近年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的患者比例上升。对女性健康的危害的话,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1、直接健康影响: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可能仅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异常阴道分泌物,易被忽视,导致延误诊治。2、进展后危害:晚期可侵犯膀胱、直肠,引发肾积水、肠梗阻等,甚至全身转移3、生育功能:治疗(如子宫切除或放化疗)可能导致不孕或卵巢功能早衰等4、心里与社会负担方面来讲:疾病和治疗可能影响性生活质量、家庭关系,并带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问题二:目前,在咱们河南地区,宫颈癌的发病现状呈现出怎
样的特点,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有哪些变化趋势?
主任二:目前据调查显示,河南地区目前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村地区因筛查资源不足、健康意识薄弱,发病风险较城市高1.5-2倍,并且年轻化趋势明显,35-55岁年龄段占比达60%,但≤35岁患者比例从2010年的 5.8% 上升至2020年的 12.3%(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数据),与HPV感染率上升及性行为变化相关。发病率总体程缓慢上升趋势,年增长率约2.1%。其关键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筛查覆盖率底2、HPV疫苗接种率不足3、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那我们建议,第一强化筛查、第二疫苗的普及、第三健康宣教等。重点关注农村和年轻人群,通过“疫苗+筛查”双轨策略降低疾病负担。数据表明,若筛查覆盖率提升至70%,未来10年死亡率可下降40%以上。
问题三:我们都知道HPV感染和宫颈癌关系密切,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诱发宫颈癌?
主任三:首先,从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来讲,有以下三个相关因素,可能会诱发宫颈癌1、性行为相关因素,例如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过过早、性传播感染等2、吸烟,吸烟者宫颈癌风险增加2-3倍,这个与吸烟量、年限正相关。那么从免疫与微生物学因素来讲,免疫功能抑制、多孕多产(≥3次足月妊娠)、阴道微生态失衡等。另外就是遗传与表观遗传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有家族史或表观遗传改变。其他环境与医疗因素也会导致诱发宫颈癌,例如饮食与营养缺乏,维生素A|C|E及也算不足,肥胖等。对于特殊人群,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萎缩,易漏诊,但HPV持续感染者仍可能进展为癌。青少年妊娠人群,妊娠期免疫耐受状态可能加速HPV相关病变发展。
问题四:从早期症状来看,宫颈癌在发病初期通常会有哪些细微表现,这些症状容易被女性朋友们忽视的原因是什么?
主任四:宫颈癌在发病早期细微表现分为:1、接触性出血,其表现为性生活后、妇科检查后或用力排便后的少量阴道出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2、异常阴道分泌物,表现为:白带增多,呈水样或黏液状等3、间歇性非经期出血,就是两次月经之间不规则出血,或绝经后突然出现引导出血4、下腹隐痛或性交痛,表现为盆腔轻微坠胀感,性生活时钝痛(肿瘤侵犯宫颈组织)等。那么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包括:1、症状的非特异性,就是接触性出血与宫颈炎、息肉症状重叠;异常白带常见于阴道炎,导致患者自行用药而未就医。2、症状的间歇性,早期出血可能每月仅出现1-2次,甚至数月一次,易被误认为“偶然现象”。3、文化观念与羞耻感,部分女性对生殖健康话题避讳,尤其农村中老年群体,最后导致检查的延误。3、对绝经后出血的误解,绝经后女性可能将出血视为“月经回潮”或“更年期后遗症”,未意识到是危险信号4、医疗资源与认知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可能将早期症状归为普通炎症,未建议进一步筛查(如HPV/TCT检测)。
问题五:目前临床上用于宫颈癌筛查的方法有哪些,像 HPV 检测、TCT 检查等,它们各自的原理、优势以及适用情况是怎样的,筛查的频率又该如何确定?
主任五:目前宫颈癌筛查主要采用 HPV检测 和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结合阴道镜及活检进行确诊。HPV检测原理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杂交捕获)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的 高危型HPV DNA/RNA,尤其是16/18型等致癌亚型。优势就是高灵敏度(≈95%):能早期发现HPV感染,比细胞学检查更早预警风险。阴性预测值高(>99%):若HPV阴性,未来5年内宫颈癌风险极低。适用于首选初筛。TCT检查原理是采集宫颈脱落细胞,利用液体保存技术制成薄层细胞样本,通过显微镜观察 细胞形态异常(如ASC-US、LSIL、HSIL)。他的优势在于能直接识别癌前病变细胞,并且样本质量高,减少血液、粘液干扰。适用于联合HPV的检测。那么根据年龄不同筛查频率也不同,25岁以上30岁以下单独TCT筛查可以每三年一次,HPV检测不推荐(因年轻女性HPV多为一过性)30-65岁HPV+TCT联合筛查,每五年一次(首选)或TCT每三年一次,联合筛查阴性者可延长间隔至5年。大于65岁如果满足既往10年内连续三次TCT或2次HPV阴性无CIN2+病史的可停止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包括HIV感染者、免疫抑制者、既往CIN2+病史等),HPV+TCT每年一次或按照医生建议。
问题六:对于已经确诊的宫颈癌患者,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些,比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它们各自适用于哪些病情阶段,治疗原理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分别是什么?
主任六:治疗选择与分期对应关系,手术治疗使用分期包括:IA1期无淋巴脉管浸润→锥切术(保留生育)或单纯子宫切除,IA2-IB2期:肿瘤<4cm→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特殊需求:IB1期(肿瘤<2cm)且需生育→根治性宫颈切除术(保留子宫体)其治疗原理通过完整切除病灶及引流淋巴结,实现局部根治。放射治疗(含同步放化疗)适用分期:IB3-IVA期:肿瘤>4cm或侵犯宫旁/阴道下段/盆壁。当前治疗趋势强调 精准分层和 免疫联合疗法(如PD-1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建议患者进入三级医院肿瘤多学科会诊(MDT)体系省内可优先选择河南省肿瘤医院。
问题七:近年来,在宫颈癌的治疗领域,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和新的治疗技术,这些新成果为患者带来了哪些新的生存希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主任七:近年来,宫颈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精准治疗、免疫疗法和微创技术方面的突破,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主要进展及其临床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1、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那么最为常见的药物呢包括: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二线或一线治疗,疗效显著,并且副作用更轻,能大大改善晚期患者生活质量。2、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异常的疗法,如ADC药物和PARP抑制剂等。3手术技术的革新,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4、放疗技术的进步,精准靶向肿瘤5、治疗模式的优化,个体化综合治疗,例如免疫联合靶向或化疗。新辅助化疗(NACT)的应用,局部晚期患者术前化疗可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可行性6、预防与早期检测的突破,HPV疫苗普及、液体活检技术有望实现早期复发监测。对患者来说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另外保留生育功能的技术为年轻患者提供重要心理支持
问题八:从医学研究的趋势来看,未来宫颈癌的防治方向会聚焦在哪些方面,在疫苗研发、早期诊断技术、治疗手段创新等领域,有可能会出现哪些重大的突破?
主任八:从疫苗研发来讲,下一代HPV疫苗将覆盖更多HPV亚型,针对已感染HPV或癌前病变的疫苗研发,通过激活T细胞清除病毒。目前治疗手段也有全新的突破,从“粗放治疗”到“精准根治”,免疫治疗2.0时代:双免疫联合,个性化肿瘤疫苗,CAR-T/TCR -T细胞疗法,还有靶向治疗的突破,放疗与手术的精准化以及微生物组干预等。未来10年,宫颈癌防治将呈现 “预防全覆盖、诊断超早期、治疗个性化” 的三维升级。通过疫苗普及和筛查技术进步,宫颈癌可能成为首个被全面消除的恶性肿瘤(澳大利亚预计2035年实现),而治疗领域的突破将让晚期患者获得更长的高质量生存。
主持人:非常感谢杨主任为我们带来的这场精彩纷呈的宫颈癌科普讲座。宫颈癌虽然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但只要女性朋友们提高健康意识,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定期进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够极大地降低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有效应对这一疾病。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