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平店乡:新时代 新农人 双胞胎“小兄弟”包地记
发表时间 2024-07-23 11:15   阅读 79022

周口市商水县平店乡东邓店村13组有两个1998年出生,逆风而行的“新农人”——哥哥王路明、弟弟王立明一对双胞胎“小兄弟”。两人都是一副黑瘦、高挑、健壮的身板。经过四年的摸索他们把农业搞得风生水起,成了人们口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兴农人”。

扎根黄土地 新农人破“土”而出

2013年以来,王路明、王立明中考落榜相继踏入社会。他们先是跟随干装修的堂兄当学徒、做小工,2018年,在从事废品回收的爸爸鼓励支持下,在商丘市干起了鞋材加工。由于外界环境影响生意萧条,加之当时粮食价格上涨,受政策影响,这对兄弟俩在2021年10月份,毅然决定返乡归田,踏足“三农”领域。

当年麦播时节,兄弟俩“小试牛刀”,接管了承包的50亩耕地。通过传统方法耕种,小麦收获后一算账,每亩净收入600多元。从那时起,兄弟俩渐渐把“兴农梦”当成了事业。2022年他们改变思路,先是注册了“商水县小旭家庭农场”,一方面把流转面积不断扩大,一方面积极试行推广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种管。

这一年,他们又大胆承包了70多亩耕地,总面积达到120亩;为了解决浇地难问题,投资3万元购买了一套卷盘式喷灌机。当年的小麦单产1200多斤、玉米每亩1400多斤,两季纯收入达到了800多元。从此,兄弟俩坚定了一个信念:“辛辛苦苦一年,有耕耘也有收获,苦点累点算什么,一定要扎根黄土地,实现大梦想。”

探索新模式 盘“活”农业一池水

兄弟俩小有成就后,乡邻们的信任感增强,不再担心“种不好”拿不到租金。2023年,他们承包土地已达到350亩。土地多了、压力也大了,怎样增产增收、不让群众看笑话?兄弟俩开始思考探索新型经营模式,两个人也很快有了思路:添农机、请专家、重科技、用良种。

这一年,他们投资近20万元购买了1台秸秆还田机,1架无人机,2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有犁耕播机械、驱动耙并安装了农机导航系统)。智能化农机的运用,实现了土地深耕碎土碾压直播一体化、标准化,减轻了驾驶人劳动强度;滴灌密植、植保无人机推广解决了浇水施肥打药费时费力、漏喷重喷资源浪费等问题。

这一年,他们赴山东等地学习,认识了河南农大教授刘天学及市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还与一家农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降低了种子农药肥料购买成本,从种到收有了技术人员面对面精准指导。“加上我们选用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及高产抗倒伏玉米良种,全年粮食亩均总产都稳定在2800斤以上……”王路明如是说。

2023年6月,眼看小麦即将丰收入仓,数年不遇的“烂场雨”导致“芽子麦”价格低难售卖,每亩损失600多元。到了秋季,玉米收获前期价格高,归仓储藏风干后价格大幅下降。兄弟俩尚未站稳脚跟,还没有感受多少春种秋收的快乐,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犹如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创业在田野 唤醒现代“新”活力

从一无所知、一知半解到种地“行家里手”,王路明、王立明兄弟俩与黄土地打交道的创业路并不平坦。他们凭借坚强不服输的性格,2024年又把承包土地面积扩大510亩达到860亩,又推广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多亩。“我们已拿出6.3万元订购了一台条播机,计划配在驱动耙上,届时可以前边犁后边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劳动环节、减少投工投劳,降低生产成本……”王路明充满期待。

“我们作为98年的农村小伙,在土地上摸爬滚打4年了,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收获满满。多亏国家农业惠农政策支持和乡村干部的帮扶,这次在京免费学习培训,认识了很多老师、同行和前辈,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是触动了心灵。我们坚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只要努力一定会越做越好。”7月19日,刚刚在中国农业大学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回家的弟弟王立明信心满满。

现在一提起王路明、王立明兄弟俩,村民都竖起大拇指称赞。其实,在兄弟俩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通过他们这股农业发展“新活力”创造更多经济社会效益。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回报社会,带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身农业。让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让广阔的天地更广阔!(通讯员:赵永昌)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