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人民法院:“法润幼苗”茁壮成长
发表时间 2024-07-19 11:39   阅读 87695

近日,正阳县人民法院办理过这样一起案件。一对夫妻闹离婚,二人都拒绝抚养患有癫痫病的孩子。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怎可因父母离婚而消除?人民法院一锤定音,判决:不准离婚!群众纷纷拍案叫好。

这是正阳县人民法院把对未成年人优先保护落到实处的一个“小案”。

如何为未成年人撑好“保护伞”?从审判理念到审判机制,正阳县人民法院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全面构建“法润幼苗”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有力呵护未成年人茁壮成长,有效预防和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

调解优先,以柔性方式化解纠纷。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在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正阳县人民法院始终把未成年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如在审理一起探视权纠纷案件中,离婚时夫妻双方约定儿子张某随父亲生活,母亲享有探望权。后张某父母因探望问题发生争执,其父亲诉至正阳县人民法院要求中止孩子母亲探视权。针对这一情况,该院承办法官多次进行耐心细致地调解,引导双方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作出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选择。最终双方就探视时间及地点达成一致。

对离婚、变更抚养关系、探望权等涉未成年人的民事案件,正阳县人民法院立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坚持调解优先原则,采用柔性方式化解纠纷,最大限度减少家庭矛盾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阳县人民法院还严格执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如审结的一起特殊的抢劫案件——年仅14岁的李某因怀疑同学王某偷盗,产生非法占有的念头,喊来“兄弟”张某、王某以暴力手段从陆某等3人处抢得财物。

案发后,承办法官发现李某三人仍是在校生,因平日里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才染上不良习气。

“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他们的人生,绝不能因一次‘犯错’影响他们的人生,要给他们‘无痕’回归社会创造机会。”正阳县人民法院承办法官思忖。

案结事了,从来不是一判了之。在判决生效后,承办法官向涉案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检察机关、公安机关送达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通知书》,并将案卷依法封存,为他们重启人生解除了“后顾之忧”。

正阳县人民法院坚持将依法惩戒和精准帮教相结合,把教育感化挽救贯穿涉少刑事案件全过程,对符合缓刑条件的涉罪未成年人尽量适用缓刑,并依法封存犯罪记录,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重返社会。经过多年实践,社会调查、心理咨询、合适成年人到场、法庭教育等机制已在正阳县人民法院落地生根。

在引导涉罪未成年人重归正轨的同时,坚决零容忍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从严惩处引诱、教唆、胁迫、组织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和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抢劫、虐待、遗弃、性侵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斩断向未成年人伸出的“黑手”。

注重普法,播撒“法治种子”。“开庭!”近日,随着“审判长”法槌落音,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拉开序幕,正阳县实验中学111名师生走进正阳县人民法院第十审判庭,沉浸式体验庭审全流程。

把审判台变成讲台,法官们结合身边真实案例,以案讲法、以法论事,通过“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方式,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这样的普法活动,在如今的正阳县已成常态。

花开有声,守护成长。近年来,正阳县人民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将乡村、社区、学校作为开展法治宣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创新活动形式,精心打造“点单式、互动式”普法套餐,努力让青少年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

正阳县人民法院发挥职业教育学校法治教育阵地作用,创新推出“毕业法治课”,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5名法官受聘担任25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搭建青少年法治教育院校共建机制,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把纸面上、案例中的“法”,转化成孩子们笃信笃行的法律信仰。

正阳县人民法院还以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法治云课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全面加强中小学生的法治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近两年来,正阳县人民法院有20多名法官、法官助理受聘县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0余次,受教育学生近万人次。

同时,正阳县人民法院大力推进未成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与正阳县人民检察院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共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与民政局联合开展儿童督导员培训,与妇联联合开展家庭教育进机关、社区、学校等活动,联合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形成了“三位一体”联合帮教模式。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正阳县人民法院将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立足审判职能,持续做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家庭教育指导、跟踪回访服务、法治普法宣传等工作,打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正阳模式”,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贡献正阳县人民法院的智慧和力量。(通讯员:王树恒)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