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王东晓:血脂异常别轻视!心内科医生教你看懂体检报告里的健康密码
发表时间 2025-04-29 10:53   阅读 85802

健康大河南讯:(文|邓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一区主治医师 王东晓)拿到体检报告,密密麻麻的各项指标中,血脂相关项目常常让人一头雾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些数字究竟代表什么?数值异常又意味着什么?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今天,血脂异常作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正悄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今天,让我们跟随心内科医生的脚步,一同解读体检报告里的血脂“健康密码”,了解血脂异常背后的潜在风险与应对之道。

一、认识血脂:身体里的“能量运输队”

血脂,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中脂质的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酸等。它们就像身体里的“能量运输队”,为细胞提供能量、参与激素合成、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其中,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常被称为“好胆固醇”,它能将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被称为“坏胆固醇”,它会将胆固醇运输到血管壁内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堵塞。甘油三酯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提供能量,但如果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过高,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二、看懂体检报告:血脂指标的正常与异常

在体检报告中,血脂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项主要指标:

总胆固醇(TC):正常范围一般在2.83-5.20mmol/L。总胆固醇升高,意味着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可能是由于饮食中摄入过多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如动物内脏、蛋黄、奶油等)、身体代谢异常、患有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等原因引起。总胆固醇长期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甘油三酯(TG):正常范围一般在0.56-1.70mmol/L。甘油三酯升高常见于饮食过于油腻、肥胖、饮酒过量、糖尿病、脂肪肝等情况。当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时,血液会变得黏稠,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急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理想水平应低于2.6mmol/L;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如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要求更低,应低于1.8mmol/L。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它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逐渐狭窄,影响血液流动,严重时可导致血管完全堵塞,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致命性疾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范围一般男性为1.03-1.55mmol/L,女性为1.16-1.55mmol/L。HDL-C水平越高,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越强。如果 HDL-C 降低,意味着身体清除多余胆固醇的能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

三、血脂异常的危害: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

血脂异常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它却像一个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心血管系统。长期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逐渐狭窄。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导致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当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时,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头痛,严重时可引发脑梗死;如果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会导致下肢缺血,出现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甚至可能导致肢体坏死。此外,血脂异常还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四、应对血脂异常:科学管理,守护心血管健康

1、调整饮食结构,从“口”开始控制血脂

饮食调节是控制血脂的基础。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奶油等;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避免油炸、油煎;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瘦肉、豆类等,鱼类富含的ω-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此外,要限制盐和糖的摄入,戒烟限酒,这些都对控制血脂有益。

2、坚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代谢能力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耗,降低血脂。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做俯卧撑等,增强肌肉力量。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血脂,还能控制体重、改善心肺功能,对心血管健康有多重益处。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血脂管理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7-8小时,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调节;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等;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8.5-23.9kg/m²),肥胖是血脂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以有效改善血脂水平。

4、遵医嘱治疗,必要时药物干预

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仍未达标的患者,或者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调脂药物有他汀类(主要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贝特类(主要降低甘油三酯)、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不能因为服用药物就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善,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体检报告中的血脂指标,是反映我们心血管健康的重要信号。血脂异常不容忽视,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通过了解血脂知识,看懂体检报告,积极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我们就能更好地管理血脂,为心血管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