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王小范:一文读懂心脏支架术后的康复要点
发表时间 2025-04-29 09:30   阅读 85777

健康大河南讯:(文|邓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病区副主任医师 王小范)当心脏血管因斑块堵塞导致血流不畅,心脏支架手术就像一座 “生命桥梁”,撑开狭窄血管,恢复心脏供血。然而,植入支架并非治疗终点,术后康复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科学方法的持久战。接下来,我们将系统梳理心脏支架术后的康复要点,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康复期,重返健康生活。

一、术后住院期:严密监测与基础护理

心脏支架手术通常采用微创介入的方式,通过手腕或大腿根部的血管将支架送入病变部位。术后住院观察期间,医护人员会进行严密监测。首先,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例如,若血压持续偏低,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或补充液体,避免影响心脏供血。

伤口护理也是住院期的关键。由于手术创口小,一般只需压迫止血并包扎。但要密切关注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同时,患者需卧床休息,根据医生建议逐步增加活动量,如先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再过渡到床边站立、短距离行走,循序渐进地促进身体恢复。

二、居家康复期:生活方式与药物管理

出院后的居家康复阶段,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重中之重。在饮食方面,应遵循 “低盐、低脂、低糖” 原则。减少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甜品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类、豆类等。例如,用橄榄油替代部分动物油,既能降低胆固醇摄入,又有助于保护心血管。此外,严格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硬化,而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运动康复同样不可或缺。患者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制定运动计划,一般建议从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开始,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频率以每周 3 - 5 次为宜,每次持续 30 分钟左右,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心率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在运动时出现胸痛、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药物管理是术后康复的 “生命线”。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抗血小板药物能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降低再次堵塞的风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需长期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同样不能随意停药或减量。同时,要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三、长期康复管理:定期复查与心理调适

定期复查是长期康复管理的重要环节。一般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 年都需要到医院复查,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遵医嘱确定复查频率。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如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必要时还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支架状况及身体整体恢复情况。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宜的康复指导。

心理调适对康复也至关重要。许多患者在术后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担心病情复发或影响正常生活。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心脏康复患者互助小组,分享康复经验,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对术后康复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心脏支架术后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从住院观察到长期自我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严格遵循康复要点,在生活方式、药物管理、定期复查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做到位,患者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重获健康活力。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