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 牛改儒 董怡博 (通讯员:容文萍 蒋振)
暮色渐渐降临,大自然的声音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脚步声和车辆的呼啸声。傍晚22:30,洛阳地铁最后一班列车驶入终点站,送走最后一班乘客,地铁司机开着最后一班空车驶入车辆段停靠。长长的站台上,中铁一局洛阳地铁1号线线路维护保养作业班组正手持各种检测仪器、检修工具,整装待发。经过班前安全讲话过后,工班长会去“列控室”请点作业,确认线路断电后,他们的“夜生活”正式开始,他们总是在深夜工作,为洛阳地铁1号线运营“保驾护航”。
多年来,中铁一局承担着洛阳地铁1号线正线及辅助线、出入段线和出入场线的轨道及附属设施设备,红山车辆段、瀍东停车场的轨道及附属设施设备维管工作。
“钢轨在地铁列车巨大的冲击下,每天都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线路工老师傅张德保说,为了不耽误第二天首班地铁的发出,每天凌晨4点之前,要完成所属范围内三公里的综合巡检任务。多年的工作经验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只需用探照灯照一下,从光带就能判断出线路状态是否存在微小的误差。
周玉成是一名老线路工,从事线路维护保养多年,他练就了“顺风耳”,只要是他经过的地方,“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为此班组同事戏称他是“节奏大师”。一路敲敲打打,听到异响,周玉成便伏在钢轨断面处仔细查看。看到螺栓松了,他用扳手拧紧;弹条歪了,他用扳手扳正,时而弯腰拾起遗落在线路上的异物,走几步又习惯性地回头检查。
作业队队长李文楷说“这种敲击既是上夜班时的一种陪伴,也是线路巡检中的重要‘诊断’方法,有些伤损出现在零件内部,单凭观察难以发现问题,因此要凭借丰富的经验,靠听巡检锤敲击零件后发出的声音,判断设备是否有异常。别小看这敲敲打打,没有十几年真功夫,就没有“诊断”的底气。”
隧道黑暗阴冷,现场工人却早已轻车熟路地按照分好的任务,有条不紊地开始展开作业。他们巡检一个班要走大约三到六公里的路程,每天蹲起大约500次以上,巡检范围内大约涵盖3万个扣件。隧道深处有一名孤独的巡视者,他是今年刚毕业的学生文宇航,从头到尾他带着手电,走过每一个地铁站台进行检查。“习惯了”他说道,入职的半年来,逐渐淡化了对黑暗和孤独的恐惧。
高架上有施工任务时,夏天的晚上闷热暴汗,常常有人中暑身体不适,为了人员的身体健康,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同事是否有中暑的情况。工班长史小博经常打趣同事说“你们可不能生病啊!你们生病了,工作我可不替你们做。”虽然他嘴上凶巴巴,但熟悉他的班组同事都知道,他只是关心同事的身体。
高架上的冬天,他们冻的手都伸不直,有些时候带两副手套都顶不住寒冷,常常被冻的直打哆嗦。遇到下雨,他们披风带雨地维护轨道设施,几个小时工作下来浑身湿透。尽管这样在每天的工作中,他们还是保持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洛阳地铁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熟知轨道上设施设备的各种病害和异常。面对这样的恶劣天气,周玉成说道“这些我们都习以为常,已经习惯了。只要乘客地铁坐得舒心、放心,那么再苦再累我们都是值得的。”每个夜晚的线路巡检,脚步所至、目力所及,无不是线路工肩膀上的责任与使命。
他们的工作没有一劳永逸,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巡视、精确到毫米的测量、一丝不苟的查验与配合默契的检修。他们用火眼金睛的专注力、一气呵成的熟练度与一往无前的定力,不断突破自身专业技能的界限,为地铁列车的每一次平稳运行注入线路检修工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