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洛阳市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洛阳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宏伟围绕“乡村振兴有关情况”作专题介绍。

罗宏伟表示,“十四五”以来,洛阳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洛阳市一产增加值236.6亿元,同比增长3.3%;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47缩小到2024年的2.28;2025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177.9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3位。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先后在洛召开;洛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渔业执法系列专项行动工作突出集体,“片区+组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并推广。

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以来,洛阳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契合洛阳实际、彰显区域特色、具备推广价值的“片区+组团”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通过“片区+组团”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洛阳市在推动特色产业连片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协同共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乡村特色产业规模持续做大做强。以集中连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纽带,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力打造5条全产业链,绿色杂粮种植面积超100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42万余头、123万余只,中药材、优质林果、食用菌产量分别达9.7万吨、70.2万吨和23.6万吨。打造了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达66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445个,位居全省第一。全市优质特色农业产值超300亿元,乡村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带动效益不断彰显。乡村建设分批分类提升。坚持片区化理念,区分不同地域特点,组团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全市1896个行政村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设施建成投用,新改建农村公路2200余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3.7%,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累计实施农村户厕改造72.6万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农村现代化基本生活条件取得新进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更加扎实。乡村治理效能持续优化。坚持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283个组团内的440个中心村在党群服务中心基础上升级建设乡里中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建立94个联合党委,健全“发展联动、治理协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组织共建”跨村协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村庄产业、项目、治理、人才互补发展,乡村治理效能更加凸显。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更多洛阳的农产品端上百姓餐桌。
洛阳市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政治任务,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巩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十四五”期间洛阳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7万亩,农田水利设施持续完善。强化科技支撑,良种覆盖率超过9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8%。推动单产全面提升。集成推广“五良”融合模式,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48亿斤以上,实现“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强化“菜篮子”供给保障,2024年,蔬菜、水果、禽蛋、牛奶、水产产量分别超294万吨、100万吨、17.5万吨、18.1万吨、2.8万吨,牛、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42万余头、123万余只、323万余头、5427万余只,有效满足了群众消费需求,更多洛阳的农产品端上百姓餐桌。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多惠及脱贫群众。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强化脱贫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失学辍学动态清零,监测对象医保参保率超99%,大病专项救治率100%,住房安全和饮水质量持续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条件和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织密监测帮扶网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市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达82.8%,实现风险动态清零、精准管控,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强化就业帮扶。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劳务对接等多措并举,保持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规模稳定在20.5万人以上,脱贫群众就业服务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四是推进产业帮扶。积极盘活脱贫地区资源资产,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形成帮扶项目资产(含扶贫项目资产)68906个,推动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脱贫群众,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农村活力持续释放。
坚持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稳慎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两块地”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累计向103.7万户农户发放确权证书,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探索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经验,有序推进孟津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今年,新安县、洛宁县也被纳入全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专项整治试点,进一步探索更多改革经验。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7500余家、13900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2100余家,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持续提高。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产权交易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闲置资源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十四五”期间,洛阳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并相继开展网上交易。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累计挂网9176笔、成交5265笔,交易额达36.68亿元。
回顾“十四五”,洛阳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丰硕成果;展望“十五五”,将全面落实洛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奋力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实现更大突破、取得更大成效!
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海卿、李建党、付光伟、何江村、段瑞参加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