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施策筑屏障 凭东皇担当护丰穰——平舆县东皇街道应对极端天气的农业防护实践
发表时间 2025-10-24 15:52   阅读 69879

老话讲: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时值霜降,本是万物毕成的季节,也是种小麦的大好时机。可是,连续一个多月的阴雨天,对小麦播种产生了不利影响,小麦适宜播期推迟已成定局。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小麦种植户应该怎么做?“宁晚勿滥!”对此,平舆县东皇街道要求辖区小麦种植户宁可晚种几天,也不能浅墒播种,适当推迟播期,做到高质量整地播种。尤其是天已放晴,小麦种植户一定要增强种好管好晚播小麦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加剧,“非涝即旱”成为农业生产面临的常态挑战。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少雨导致作物缺水萎蔫,秋收关键期又遇连阴雨天气,田间渍涝、农机难进、籽粒霉变等问题接踵而至,给东皇街道农业生产带来严峻考验。面对“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东皇街道立足实际、主动作为,从预警、防控、保障、长效四个维度构建全链条应对体系,全力守护辖区农耕根基与农民收益。

预警先行,筑牢“早发现、早准备”第一道防线。

“极端天气应对,精准预警是前提。”作为街道负责农业生产工作的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陈帅的感受颇为深刻。东皇街道建立“多部门联动+全流程传导”的监测预警机制,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一方面,加强与县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常态化会商,实时追踪墒情、雨情、病虫情变化,结合辖区地形地貌与作物布局,及时发布《农业气象风险预报》,明确高温、暴雨、病虫害等灾害的预警等级与影响范围。今年入夏前,通过该机制提前预判高温干旱风险,及时引导农户储备抗旱物资;秋收连阴雨来临前,更是精准推送降水时段与强度信息,为抢收争取宝贵时间。另一方面,构建“街道--社区--地块”三级信息传递网络,依托社区广播、微信群、网格员入户等渠道,确保预警信息直达每一户农户,同步附上针对性应对指引,让群众“知风险、懂措施、会操作”。

分类施策,打好“抗灾害、减损失”主动战。

“针对不同灾害类型与作物生育期特点,我们街道实施‘一灾一策、一苗一方’的精准防控策略,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街道作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谈及如何守护好“米袋子”“菜篮子”的前沿阵地,作为主持办事处日常工作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超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旱保苗,精准供水稳根基。面对夏季持续高温干旱,东皇街道优先保障灌溉水源,协调辖区853眼机井科学调度,组织人员对老化机井进行维修更换,确保输水通畅。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对玉米、花生等主栽作物,指导农户采用滴灌、微喷等方式补水,在傍晚或早晨低温时段作业,既减少水分蒸发,又避免高温浇水伤根。对受旱较轻的地块,组织喷施磷酸二氢钾与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增强作物抗逆性;对水源匮乏的地块,紧急调配移动灌溉设备,实现“旱情到哪里,保障就跟到哪里”。二是排涝抢收,人机协同减损耗。秋收连阴雨导致田间积水严重,东皇街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机械与人力突击队,对积水田块疏通围沟、十字沟,对地势低洼地块动用水泵等机械排水,待墒情适宜后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针对农机难下田问题,统筹调度周边区域的履带式收割机,建立跨村互助作业机制,抓住降雨间隙抢收玉米、花生等作物。同时协调辖区粮食加工企业与烘干合作社,开放所有烘干设备,提供“收获--运输--烘干”一站式服务,在秋收期间及时帮助农户烘干粮食,有效避免籽粒发芽霉变。三是病虫防控,统防统治守防线。极端天气后病虫害易集中暴发,东皇街道参照农业防灾减灾资金使用规范,划定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区域,组织农户采用植保无人机开展规模化防治,实现“全覆盖、无死角”。针对高温干旱引发的棉铃虫、甜菜夜蛾等虫害,以及连阴雨导致的根腐病、叶斑病等病害,组织农技专家制定防治方案,免费发放高效低毒农药与防治指南,指导农户科学用药,将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多元保障,凝聚“强支撑、解民忧”合力。

“天灾无情,人有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姚东云要求,要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凝聚抗灾合力。东皇街道将服务保障贯穿抗灾全过程,切实解决农户急难愁盼问题。在物资保障上,建立农业应急物资储备库,提前储备水泵、水管、遮阳网、农药、种子等物资,在灾情发生时按照“先重后轻、精准投放”原则快速调配。在技术保障上,组建由农业专家、农技员和乡土人才组成的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服务,提供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农户解决抗灾技术难题。在政策保障上,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协助受灾农户申报农业保险理赔与灾害救助资金,同时对绝收地块指导改种生育期短的蔬菜、杂粮等作物,最大限度减少收入损失。

长效布局,构建“强基础、增韧性”发展体系。

“短期抗灾治标,长效建设治本。”这是街道上下的共识。东皇街道着眼农业可持续发展,着力补齐基础设施与技术短板。在水利设施升级上,启动“干支斗农毛”渠系连通工程,推进灌排一体化管网建设,借鉴先进地区技术经验,实现“暴雨能排、干旱能灌”,目前已完成李庄、段营等8个社区的管网铺设试点,试点地块在今年夏季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中未出现“绝收”现象。在品种优化上,联合农技部门,引进推广耐高温、抗干旱、耐渍涝的玉米、花生新品种,通过示范田种植引导农户更新品种结构。在农机升级上,提高履带式收割机、烘干设备等应急农机的协调应用比例,鼓励农机合作社扩大装备规模,提升农业应急作业能力。

“以精准施策筑屏障,凭东皇担当护丰穰。”姚东云表示,农稳则天下安,天气无常,但应对要有策。街道上下唯有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以“防”为基、以“抗”为要、以“保”为底、以“长”为纲,把预警做得更精准、设施建得更坚固、措施落得更扎实,才能在“非涝即旱”的挑战中守护好丰收希望。下一步,东皇街道将持续深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让农田更具“韧性”,让农民更有底气,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筑牢乡村振兴的农业根基。(通讯员:贺志勇)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