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县汝宁街道:“宁管家”网格服务开启残疾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发表时间 2025-10-16 12:33   阅读 21344

为助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汝南县汝宁街道积极打造“宁管家”网格化服务残疾人工作新模式,努力打通关爱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链接彼此的“最近一公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温暖,扎实做好2025年度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工作。

精心部署,三级联动聚合力

“我们社区共划分15个网格,有126名残疾人;我们划分了19个网格,有238名残疾人;有8名残疾人流动到我们社区管辖范围了,可以把残疾人信息分配给我们……”2025年9月10日,街道二楼会议室,残联工作人员正在对10个社区残联专职委员开展“全国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业务工作培训,并组织了入户模拟调查。

为精准掌握辖区残疾人群体的现状与需求变化,2025年9月至10月,汝宁街道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专项调查。调查工作自启动以来,街道及时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残联领导牵头,协调街道、社区、网格等多方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形成“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工作责任体系;利用前期组织专职委员线上线下残疾人基本信息调查工作培训会,对照《个人登记表》和《社区登记表》进行逐项讲解,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开展精准化能力培训,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努力做到“不漏一人,不落一户”。

以人为本,暖心服务解民忧

“之前一直想出门转转却不方便,现在社区帮我申请到了轮椅,出门方便多了,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太感谢你们了!”坐在崭新的轮椅上,石大爷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

听力一级残疾的石大爷因病情加重导致下肢瘫痪,出行不便,心情很是低落。由于之前办理的是听力残疾,不符合轮椅领取条件,东大街社区“宁管家”网格员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社区、街道,街道残联立即着手联系县残联和医院工作人员上门鉴定,让石大爷足不出户就办好残疾证,顺利地领到了轮椅。阳光明媚的午后,“宁管家”网格员推着石大爷来到室外,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着阳光的温暖。石大爷不由得伸出手,任那一抹久违的金色,照亮指尖,也照进心里,眼里闪烁的泪光无声却强烈地表达着内心的感激。

“我们希望让每一位符合条件、有真实需求的残疾人,都能像石大爷一样,便捷、及时地享受到适配服务,真正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街道残联负责人表示。入户上门办证,致力做好距离残疾人“最后一公里”的暖心人,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便捷,也减轻了家庭负担,也让更多残疾人感受到政策温度与社会关怀,真正实现“服务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精准访视,网格服务质量高

调查以入户信息采集为主,电话调查为辅,坚持“一户一档、一人一策”原则,对持证残疾人基本信息进行逐项登记,内容涵盖住房条件、教育状况、就业情况、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与康复需求、无障碍设施改造、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全面掌握残疾人各类需求,真正做到 “知其难、懂其需、解其忧”。同时积极向残疾人及其家属宣传各项惠残政策,确保每位残疾人都能充分了解并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做到网格化服务与残疾人的真实需求精准匹配。

通过优化基层工作模式与效能,全面推广“网格化+精准访视”工作模式,将辖区内残疾人划分与“宁管家”社区网格化治理充分结合,明确专职委员责任田,充分发挥“宁管家”网格化管理服务,制定清晰的服务清单和操作手册,建立“调查-分析-决策-反馈”的闭环机制,推动其从“有”到“优”、从“广覆盖”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实行定期走访、动态监测。还利用移动终端APP,实现需求采集、服务记录、信息上报的实时化,让残疾人及其家庭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每一次发声,都在推动生活的切实改变。

截至目前,全街道共采集持证残疾人1428人,采集率达100%,入户率达99.2%,采集信息已全部录入系统。依托本次调查,同步收集到多项需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12个,按摩师、美甲师等免费技能培训需求9人,较往年更突出的是残疾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对社会平等尊重的诉求变得愈发强烈。调查更加清晰地掌握了辖区持证残疾人的真实状况和各种需求,为精准帮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我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它的全部意义,都写在了服务对象每一次舒展的眉宇和重燃希望的眼神里,再细微的服务也值得用心去做,因为它可能支撑着某个珍贵的瞬间,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个残疾人身上。”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韩继伟动情地说道。调查不是终点,而是精准服务的起点,下一步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致力于探索辖区内残疾人的困境与需求,继续提升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工作质量,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周到、务实,坚持用高标准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讯员:任艳珍)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