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信阳市商城县鄢岗村桂桥组的一间平房里,63岁的吴庆珍就轻声轻语地起了床。她小心翼翼地穿过堂屋,推开东厢房的木门,轻手轻脚地走到床边,给床上的姜万生翻身、擦背。这个动作,她已经重复了整整二十年。
那还是1984年,吴庆珍嫁到姜家的时候,就知道小叔子姜万生有些不一样。他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总是坐在堂屋门槛上,见人就咧着嘴笑。那时候,公婆还健在,吴庆珍只是帮忙做些缝缝补补的活儿。直到2003年公婆相继离世,婆婆临终前紧紧攥着她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淌着泪,那一刻,吴庆珍才真正明白了“长嫂如母”的分量。
从那以后,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就成了“专职护工”。每天凌晨,她先给姜万生换下尿湿的床褥,再赶在鸡鸣前生火煮饭,并独创了一套“三翻六拍”护理法:每隔两小时翻一次身,每次拍打六个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堂屋墙上挂着一本泛黄的日历,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护理要点:“初八剪指甲”“十五剃头”“廿三换床褥”。因为她的精心照料,姜万生从未得过褥疮,连村医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有一次,姜万生突然高烧不退,吴庆珍整夜守在床边,用酒精给他擦身降温。直到天亮,她才发现自己也发着低烧,但她却不以理会。最难熬的是冬天换洗被褥,姜万生常常半夜把大小便弄得满床都是。每次清洗都是一种痛苦,刺骨的河水锥裂了吴庆珍的双手,但她挨过了一冬又一冬从未抱怨过一句。
最让邻里动容的是2008年除夕。那天,吴庆珍正在灶台前忙着准备年夜饭,突然姜万生抽搐起来,一口秽物喷溅在刚包好的饺子上,她没有一丝责怪和打骂,而是第一时间先给小叔子作紧急处理。等安顿妥当,已经是深夜了。大儿子红着眼眶说:“妈,等我们有能力了,以后我们一起帮您照顾叔。”村干部也曾多次建议吴庆珍把小叔子送到敬老院,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忘不了婆婆临终前那凝望的眼神。
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吴庆珍带大了三个儿女,也养大了丈夫的弟弟,自己也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妇女变成了年过花甲的老人。但她依然坚持亲手给姜万生剃头刮胡子。村里人都说,姜家老屋里飘着的不仅是炊烟,更是一个普通农妇用半辈子守护的人间温情。(通讯员:梅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