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以50万亩富硒土壤为天然禀赋,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引领作用,通过规划先行、基建筑基、品牌铸魂、科技赋能四大工程,构建起富硒功能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产业唱戏、农民受益”的特色振兴之路。目前,“伊川富硒小米”最高售价突破50元/斤,“岭上硒薯”单价达38元/斤,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超12亿元,带动5.6万农户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引领产业突围
面对富硒资源“沉睡”的痛点,伊川县政府编制《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确立“2+2+N”富硒产业发展思路,将全县划分为东岭谷菜轮作、西岭药薯共生、伊河杂粮示范三大产业功能区。由政府主导建立“三个统一”标准体系(统一品种选育、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授权),推动富硒功能产业标准化发展。伊川县委书记仝宇鹏表示:“我们重点聚焦农户干不了、干不好的环节,让专业力量做专业的事。”
基建筑基:15亿投入破解发展瓶颈
针对丘陵旱作区水利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农业高质量发展先天条件不足的难题,伊川县成立水资源公司,整合金融机构、北大荒农服、中铁二十局、供销社、粮所、县域企业等资源,规划了东岭12万亩富硒小米核心区、西岭10万亩富硒红薯核心区、伊河沿岸3.8万亩杂粮示范区等三大现代农业片区,以水资源综合调配为基础,以全域高标准农田整治提升为突破口,以完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为举措,推动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
品牌铸魂:双轮驱动提升产品价值
在品牌建设方面,政府打出“文化+特色”组合拳。以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小米、红薯为基础,深挖“厨圣伊尹点赞小米”历史典故和“长寿老人经常食用红薯”的现实事例,打造“厨圣金粟”“硒薯寿星”文化IP;建立河南省富硒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每份产品配备“硒含量身份证”。通过政府背书参展中国农博会、农洽会、绿博会,斩获8项国家级金奖,2023年被纳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岭上硒薯”搭乘“小农丫“快车,更成为高端商超的直供产品。
科技赋能:首席团队破解种业难题
与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深度合作,在首席科学家刁现民及体系专家指导下,建成全国谷子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推广“中谷25、豫谷40”等优质谷子品种,显著提升了伊川小米的品质、口味,使“好看、好煮、好吃”的伊川小米更具特色。与全国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合作,在首席科学家李强、前首席马代夫及体系专家指导下,建立了全国甘薯新技术新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创办“薯香薯业科创园,推广“春薯早栽+错峰销售”模式,使红薯上市期提前60天,亩均净收益2000元以上。
富民成效:小作物书写共富大文章
在政府全链条赋能下,富硒产业已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吕店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种植“三重收益”,带动15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破零”,解放土地劳动力6万余个,提供出5000余个就近就业岗位,真正让“土里硒望”变成“致富真金”。
站在连片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旁,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灿伟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政府服务不缺位、市场运作不越位、群众主体同参与’机制,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国富硒功能农业示范区,让伊川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政府与民间的同频共振中,谱写新时代的“富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