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韩凯昊:警惕脑中“不定时炸弹”!脑动脉瘤的预防全攻略​
发表时间 2025-04-27 15:14   阅读 85806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 韩凯昊)在人体复杂的血管网络中,脑动脉瘤犹如一颗潜伏的 “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便会引发致命危机。脑动脉瘤并非不可预防,了解其发病原因,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是守护脑部健康的关键。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脑动脉瘤的预防之道。

一、认识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动脉血管壁局部异常扩张形成的瘤样突起。正常情况下,脑动脉血管壁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强度,能够承受血流的压力。但由于某些因素,血管壁的结构被破坏,在血流的冲击下,薄弱部位逐渐向外膨出,就形成了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一旦破裂,血液会涌入大脑周围的蛛网膜下腔,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这种疼痛往往被描述为 “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即便幸存,也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二、脑动脉瘤的高危因素

了解脑动脉瘤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高血压是脑动脉瘤发生和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动脉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加速血管壁的损伤和老化,增加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风险。

家族遗传在脑动脉瘤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脑动脉瘤,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脑动脉瘤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脑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突变可能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不容忽视。长期吸烟、酗酒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弹性下降,增加脑动脉瘤的发病几率。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血管壁的负担;而酒精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导致血脂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诱发脑动脉瘤。

此外,年龄增长也是脑动脉瘤的一个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弹性减弱,更容易出现局部扩张形成动脉瘤。同时,一些其他疾病,如多囊肾、结缔组织病等,也与脑动脉瘤的发生存在关联。

三、脑动脉瘤的预防措施

1、控制血压,从生活点滴做起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动脉瘤的关键。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6 克。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此外,保持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辅助降低血压。

2、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是预防脑动脉瘤的重要举措。吸烟者应尽早戒烟,摆脱尼古丁的危害;酗酒者要控制饮酒量,最好戒酒。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血压和血管功能。此外,学会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的精神压力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脑动脉瘤的发病风险。可以通过听音乐、瑜伽、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对于有脑动脉瘤家族史、患有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脑部检查尤为重要。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这些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发现微小的动脉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一旦发现脑动脉瘤,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密切观察或进行治疗。

4、特殊人群的预防重点

患有多囊肾、结缔组织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发展。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脑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脑血管方面的检查,评估病情变化。此外,孕妇在孕期也需要关注血压变化,因为孕期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脑动脉瘤的发病几率,必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预防。

脑动脉瘤虽然危险,但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和高危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能够降低患病风险。从控制血压、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到定期体检、关注特殊人群健康,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脑部血管的健康。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大脑的健康,远离脑动脉瘤这颗 “不定时炸弹”。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