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对话】高明教授:肺癌免疫治疗点亮生命曙光 共筑抗癌新长城
发表时间 2025-04-23 17:56   阅读 78647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承办的肿瘤防治《名医对话》。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二病区主任 高明做客演播室,围绕肺癌免疫治疗这一关键话题,为我们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实用价值的科普解读。

首先请高主任跟我们打个招呼。

主任: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问题一:高主任,在了解肺癌免疫治疗前,能不能先和我们讲讲免疫系统和肿瘤之间是怎样“较量”的呢?

答: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是“护卫队”,其中T细胞等免疫细胞能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异常抗原发动攻击,及时清除早期癌变细胞。不过,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它们会耍各种花招逃脱追杀:

1. “隐身”——减少自身抗原表达,让免疫细胞认不出;

2. 放“烟雾弹”——分泌TGF-β等抑制因子,直接麻痹免疫细胞;

3. 踩“刹车”——激活PD-1/PD-L1等信号通路,让T细胞“功能下降和减退”。

随着肿瘤越长越大,还会在周围形成致密组织屏障,阻挡免疫细胞进入,同时疯狂消耗资源,导致免疫细胞“弹尽粮绝”。这时候,免疫保护可能会败下阵来,肿瘤就会失控转移。

免疫治疗的关键就是“破局”。比如PD-1抑制剂,原理就是阻断肿瘤的“刹车”信号,让T细胞重新激活。比如抗CTLA4,原理就是增加和激活正能量T细胞,减除负能量的免疫细胞活。但不同患者的肿瘤逃逸手段差异很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疗效显著,有些人却效果有限。

问题二:很多患者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并不算陌生了,它在肺癌治疗中具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

人们身体里的免疫细胞本来能识别并消灭癌细胞,但狡猾的肿瘤会释放PD-L1和PD1结合形成的"枷锁",禁锢免疫细胞。检查点抑制剂就是专用来打破枷锁,让免疫细胞重新火力全开攻击癌细胞。

在肺癌治疗中,这类药物主要用在晚期或转移性患者。对于PD-L1高表达(TPS≥50%)的驱动基因阴性患者,单药帕博利珠单抗等PD-1抑制剂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客观缓解率可达30%-45%;而对于PD-L1低表达或阴性患者,多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显著提升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值得注意的是,约15%-20%的晚期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呈现持久缓解,5年生存率可达20%-30%,突破了传统化疗的生存瓶颈。

不过要注意,免疫治疗也有副作用,免疫细胞如果引发"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比如肺炎或肠炎,甲减等但多数可控。

总的来说,这类药物改变了肺癌治疗格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纳入国内外的NCCN/CSCO指南作为晚期NSCLC标准治疗,且研究正向新辅助/辅助治疗及小细胞肺癌领域拓展,标志着肺癌治疗进入免疫治疗时代,让部分晚期患者有了长期带瘤生存的可能。但具体方案要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遵循指南和适应证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化从而指定合适的方案,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检查、及时反馈用药反应最重要!

问题三:肺癌免疫治疗适用于所有肺癌患者吗?哪些患者更适合采用免疫治疗呢?

答:

关于肺癌免疫治疗是否适合所有人这个问题,咱们需要分情况来看。首先,免疫治疗确实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重要突破,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

目前免疫治疗(比如PD-1/PD-L1抑制剂)主要适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两类人群效果更突出:第一类是肿瘤组织检测显示PD-L1蛋白高表达(通常≥50%)的患者,这类患者单独使用免疫治疗就可能获得较好效果;第二类是接受过化疗但效果不佳的患者,免疫治疗可以作为二线选择。此外,如果患者存在驱动基因突变(比如EGFR或ALK阳性),通常建议优先选择靶向治疗,因为这类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可能较差。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免疫治疗对患者身体状态有一定要求。如果患者存在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或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建议每位患者在治疗前都要通过病理检测和基因检测明确自身情况,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总之,免疫治疗是精准医疗的典型代表,用对了是"抗癌利器",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

问题四:高主任,肺癌免疫治疗的标准用药指导是怎样的,目前主要有哪些相关药物呢?

答:

肺癌免疫治疗标准用药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适用人群:通常用于无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ALK)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以及小细胞肺癌,可以是免疫治疗应用涵盖了肺癌所有病理亚型。2)治疗前检测:部分需要进行检测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等生物标志物,指导药物选择。3)治疗方案: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50%)可能单用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低表达则联合化疗。二线治疗:若化疗失败,可选用单药免疫治疗(如纳武利尤单抗)。特殊联合:晚期患者可能采用双免疫疗法(如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4)治疗监测:定期评估疗效(影像学检查),密切观察免疫相关副作用(如肺炎、肠炎),及时处理。

主要药物:1)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一线单药/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二线)、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2)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用于NSCLC及小细胞肺癌)、度伐利尤单抗(用于III期巩固治疗)。3)联合用药: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CTLA-4抑制剂)用于无驱动基因的晚期患者。治疗方案需个体化,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及肿瘤特征,同时全程管理副作用,确保治疗安全。

问题五:肺癌免疫治疗一般需要持续多长时间,治疗过程中如何评估治疗效果呢?

答:

肺癌免疫治疗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病情阶段和治疗反应。对于晚期患者,通常每3周进行一次PD-1/PD-L1抑制剂治疗,持续2年;但是实际临床中,部分患者在疗效确定,且身体耐受条件下,可能会延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药时间。而对于早期术后辅助治疗一般需要1年左右。

如何评估疗效?1)影像学检查:每2-3个周期可通过CT等方式观察肿瘤大小变化,若肿瘤缩小或稳定则提示有效。2)血液标志物:CEA、CYFRA21-1等指标动态下降可能反映治疗有效,但需结合影像判断。3)症状改善:咳嗽、胸痛减轻,体能恢复或体重回升是直观信号。4)组织活检:若影像结果不明确,可通过穿刺确认肿瘤是否残留活性癌细胞。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疗起效较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假性进展”(肿瘤先增大后缩小),需密切观察,避免过早停药。若治疗3-6个月后仍无改善或出现严重副作用(如肺炎、肝炎),需要考虑调整方案。

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随访,多学科团队会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状态动态调整策略,目标是让患者获得最佳生存获益的同时减少副作用风险。

问题六:您认为肺癌免疫治疗未来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会给肺癌患者带来哪些更大的希望?

答:

在肺癌免疫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更精准、更联合、更早期、更个体化、更安全。

第一,联合治疗会成为主流。现在单用PD-1/PD-L1抑制剂虽然有效,但有效率大概在20%-30%。未来免疫治疗会像"组合拳",比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像LAG-3、TIGIT这些新靶点),甚至是溶瘤病毒,通过多通路激活免疫系统,把有效率提到50%-60%甚至更高。

第二,早病早治是大趋势。现在免疫治疗多用于晚期患者,但研究显示早期肺癌术后用免疫治疗,能降低30%复发风险。像IMpower010研究证实,早期患者术后用阿替利珠单抗,3年生存率提高近10%。这意味着更多患者可能通过早干预获得治愈机会。

第三,生物标志物检测会越来越精细。除了现有的PD-L1表达、TMB检测,还有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浸润程度、肠道菌群特征等新指标在探索中。未来可能通过液体活检动态监测,就是通过抽血化验,实现的"量体裁衣"式治疗。

第四,双抗和细胞治疗可能打破僵局。像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已在临床试验中展现潜力。基因工程改造的T细胞疗法带来了新希望。

总体来看,未来五年内,免疫治疗可能让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现在的20%提升到30%-40%或更高,早期患者治愈率有望突破70%。并且随着药物的降价和医保覆盖,更多患者将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

主持人:非常感谢高主任为我们带来的这场精彩纷呈的肺癌免疫治疗科普讲座。肺癌免疫治疗宛如一把利剑,在肿瘤防治的战场上披荆斩棘,为无数肺癌患者劈开阴霾,带来曙光。相信今天的科普能让大家对肺癌防治有全新认知,助力“健康中国 2030”战略稳步前行。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