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李训海)当暮色中的双腿开始浮现出如同蚯蚓般扭曲的青筋,当久站后的酸胀感如潮水般反复侵袭,大隐静脉曲张正悄然侵蚀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在过去,面对这一血管顽疾,传统手术的创伤与漫长恢复期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而如今,一项被誉为 “超级微创手术” 的腔内射频消融术,正以优雅而精准的姿态,在血管内部掀起一场温柔革命,为饱受折磨的患者带来重获健康双腿的希望。
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生,源于人体下肢静脉系统的 “失衡”。大隐静脉作为下肢主要的浅静脉,承担着将腿部血液运送回心脏的重任。正常情况下,静脉内的瓣膜如同单向阀门,确保血液只能朝着心脏方向流动。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长期站立或久坐、遗传因素等影响,静脉瓣膜逐渐松弛、功能失调,导致血液逆流,在血管内淤积,久而久之,血管壁承受不住压力而扩张、扭曲,形成肉眼可见的曲张静脉。这些病变不仅影响腿部美观,更会引发疼痛、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甚至溃疡、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腔内射频消融术的出现,彻底改写了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格局。这项技术融合了现代医学的精密仪器与前沿理念,堪称血管治疗领域的 “黑科技”。手术时,医生仅需在患者脚踝处切开一个微小的切口,如同用绣花针轻点皮肤,大小仅约 2 毫米。随后,将一根纤细柔韧的射频导管经此切口缓缓置入大隐静脉内。导管的前端配备了温度传感器和射频电极,如同 “侦察兵” 一般,能够精准感知血管内部的状况。
在超声的实时引导下,医生如同拥有 “透视眼”,清晰地观察到导管在血管内的行进轨迹,确保其准确抵达病变部位。当导管就位后,射频电流开始释放,瞬间产生的热能以温和而高效的方式作用于静脉壁。这股热能如同春日暖阳,使病变的静脉壁逐渐收缩、闭合,就像拉紧的窗帘将异常的血流通道阻断。随着治疗的推进,原本扩张、扭曲的静脉逐渐失去功能,而人体的深静脉系统则会逐渐代偿,承担起正常的血液回流任务,让下肢血液循环重新恢复顺畅。
与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相比,腔内射频消融术的优势堪称 “降维打击”。传统手术需要在腿部切开多个长切口,通过抽剥器械将病变的静脉整段取出,不仅创伤大、出血多,还容易损伤周围的神经和组织。术后患者往往需要承受剧烈的疼痛,长时间卧床休息,伤口愈合后还会留下明显的疤痕,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皮肤麻木、感染等并发症。而腔内射频消融术凭借其超微创的特性,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通常仅需局部麻醉,保持清醒状态,能够与医生轻松交流,极大地缓解了对手术的恐惧。手术结束后,患者当天即可下床活动,无需长时间卧床,2 - 3 天便能出院回归正常生活。小到几乎隐形的手术切口,也让爱美的患者无需担忧腿部美观问题。
从临床数据来看,腔内射频消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验证。大量研究表明,接受该手术的患者,术后即刻的症状缓解率高达 90% 以上,曲张静脉消失或明显改善。在长期随访中,多数患者的治疗效果稳定,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以 50 岁的王女士为例,她因多年从事教师职业,长期站立,双腿患上了严重的大隐静脉曲张,腿部不仅布满曲张的青筋,还经常疼痛、肿胀,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在接受腔内射频消融术后,她惊喜地发现,术后当天就能自如行走,疼痛明显减轻。一周后复查,原本突出的曲张静脉几乎消失不见,皮肤颜色也逐渐恢复正常。如今,王女士不仅重返讲台,还能在闲暇时与朋友一起爬山、散步,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当然,腔内射频消融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对于存在严重深静脉功能不全、急性静脉炎、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虽然该手术创伤小,但术后仍需遵循医生的建议,穿着医用弹力袜,适当进行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帮助血管更好地恢复,降低复发风险。
这场发生在血管里的温柔革命,不仅是医疗技术的革新,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腔内射频消融术以其超微创、高效、安全的特点,让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告别了 “伤筋动骨” 的时代,为患者带来了轻松、舒适的治疗体验。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腔内射频消融术这样的 “超级微创手术” 涌现,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让每一个被疾病困扰的生命,都能重获自由与活力,在人生的道路上轻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