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唐礼恭:直击胃肠肿瘤 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 如何抉择?
发表时间 2024-05-15 15:20   阅读 87780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唐礼恭)在当今社会,胃肠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当不幸被诊断为胃肠肿瘤,了解各类治疗手段十分关键。接下来,就为大家全面介绍胃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的利刃

手术是胃肠肿瘤治疗的核心手段,直接将肿瘤从身体中去除。

1、胃癌的根治性切除术

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旨在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病灶及周围可能被侵犯的组织与区域淋巴结,以实现治愈肿瘤的目标。手术范围一般包括切除部分或全部胃,同时清扫胃周围淋巴结,像大弯侧、小弯侧以及幽门上下等部位的淋巴结。依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可能进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近端胃大部切除或者全胃切除。

此手术虽能给患者带来治愈希望,但存在一定风险。术中可能出现出血、损伤周围脏器(如脾脏、胰腺)的状况。术后,患者可能面临吻合口瘘、消化道梗阻、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不过,随着医疗技术进步,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能有效控制这些风险。术后恢复时,患者通常需禁食一段时间,依靠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维持身体机能,之后逐步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完全恢复正常饮食和生活一般需数月。

2、结直肠癌的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日益普及。其目的同样是切除肿瘤及相应肠段,并清扫周围淋巴结。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手术时,医生在患者腹部打几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器械,在电视屏幕监视下操作。切除范围根据肿瘤位置,可能涉及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等。

腹腔镜手术风险相对开腹手术有所降低,但仍存在肠道损伤、出血、气腹相关并发症等可能。术后患者疼痛较轻,住院时间短,一般术后 1 - 2 天可下床活动,肠道功能恢复快,若无特殊情况,一周左右可出院。出院后仍需定期复查,关注身体恢复情况。

二、化疗:体内的 “隐形炸弹”

化疗药物如同体内的 “隐形炸弹”,通过血液循环抵达全身,攻击肿瘤细胞。

1、术前新辅助化疗

对于一些局部进展期胃肠肿瘤,术前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让原本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变得可切除,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例如,部分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术前进行几个周期化疗后,肿瘤可能明显缩小,增加手术根治机会。化疗方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常见药物组合有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等。

2、术后辅助化疗

术后辅助化疗主要是消灭手术可能残留的微小转移灶,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风险。以结直肠癌为例,对于分期为 II 期及以上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之一。通过化疗,进一步清除体内可能残留的癌细胞,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辅助化疗一般在术后身体恢复后尽快开始,通常需进行 6 - 8 个周期,每个周期时间依具体方案而定。

3、晚期姑息化疗

对于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晚期胃肠肿瘤患者,姑息化疗旨在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通过化疗缩小肿瘤,减轻肿瘤引发的疼痛、梗阻等症状。化疗方案选择更个体化,需考虑患者身体状况、肿瘤病理类型和分子特征等。

然而,化疗药物在攻击肿瘤细胞时,也会损害身体正常细胞,产生副作用。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肝肾功能损害等。针对这些副作用,医生会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止吐药物缓解恶心呕吐,给予升白细胞、升血小板药物应对骨髓抑制等。患者化疗期间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三、放疗:精准打击肿瘤的 “光武器”

在胃肠肿瘤治疗中,放疗尤其是在直肠癌等肿瘤的综合治疗里起着重要作用。

1、放疗的原理与适应证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如 X 射线、γ 射线等)破坏肿瘤细胞的 DNA,使其无法继续分裂增殖,从而杀伤肿瘤细胞。对于直肠癌,放疗主要适用于局部晚期患者。术前放疗可使肿瘤缩小,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和保肛率;部分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术后放疗可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2、放疗方式与不良反应

放疗方式主要有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常用方式,通过体外放疗设备对准肿瘤部位照射。内照射则是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进行近距离照射。放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放射性直肠炎,表现为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等;放射性膀胱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为减轻这些不良反应,医生会严格控制放疗剂量和照射范围,同时给予患者相应对症治疗,如使用止泻药物、保护肠道黏膜药物等。患者放疗期间要注意保持照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刺激,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四、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肿瘤治疗的新希望

随着精准医学发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胃肠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1、靶向治疗

靶向药物如同精确制导的导弹,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某些靶点,阻断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例如,抗 HER - 2 药物对 HER - 2 阳性的胃癌患者疗效显著。这类患者肿瘤细胞表面 HER - 2 蛋白过度表达,抗 HER - 2 药物能精准与 HER - 2 蛋白结合,阻断肿瘤细胞生长信号。抗血管生成药物则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应来抑制肿瘤生长。靶向治疗特异性强,副作用相对化疗较小,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需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筛选适合人群。

2、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重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常用免疫治疗药物,可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免疫系统发挥正常抗肿瘤作用。在胃肠肿瘤中,部分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 - 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免疫治疗优势在于一旦起效,可能产生持久抗肿瘤效果,但也可能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内分泌紊乱等,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可通过药物控制。

胃肠肿瘤治疗手段多样,每种方法都有独特作用和特点。医生会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肿瘤类型、分期、病理特征以及患者身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患者及其家属应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各种治疗手段利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共同对抗胃肠肿瘤这一健康威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