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委访谈】陈小兵教授:食管癌防治河南力量构筑 “健康中国” 新防线​
发表时间 2025-04-15 17:41   阅读 75030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承办的肿瘤防治《主委访谈》。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内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陈小兵教授做客演播室,围绕食管癌这一关键话题,为我们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实用价值的科普解读。

首先请陈教授跟我们打个招呼

陈教授: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一、食管癌的疾病认知

Q1:陈教授,食管癌在我国的疾病谱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您能否为我们详细阐述当下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现状以及流行特点呢?

答案:我国食管癌的发病态势不容乐观,每年新增病例约 30 万,近乎占据全球新发病例的半壁江山。从地域分布来看,北方地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南方,像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份,皆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域。病理类型上,我国食管癌以鳞癌为主,占比约 90%,与欧美国家以腺癌为主的情况大相径庭。这种差异也警示我们,必须制定契合我国国情的针对性防治策略。

Q2:陈教授,食管癌从病理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不同类型在发病机制、治疗手段上有何区别?

答案:食管癌主要分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等类型。鳞癌多与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相关,起源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腺癌则常与胃食管反流、Barrett 食管有关,源于食管腺上皮。治疗上,早期鳞癌多采用手术联合放疗,腺癌对化疗和靶向治疗敏感度可能更高,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治疗以放化疗为主。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二、高危因素与预防

Q3:陈教授,生活中,哪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大幅提升患食管癌的风险?河南作为食管癌高发省份,在病因防控方面有哪些独到举措?

答案:食管癌的高危因素众多,长期吸烟、酗酒,频繁食用过烫食物,偏好腌制食品,以及营养元素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等,都与食管癌发病紧密相连。河南借助 “国家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在林州等高发地区持续开展长达 30 余年的人群筛查工作。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引导居民摒弃 “趁热吃” 的不良习惯。同时,鉴于部分研究表明 HPV 感染与食管鳞癌存在关联,积极推进 HPV 疫苗接种,从根源上降低食管癌发病风险。

Q4:陈教授,饮食结构对食管癌发病影响显著,您能具体讲讲什么样的饮食有助于预防食管癌吗?

答案:预防食管癌,应倡导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 C、E、β- 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可减少食管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加粗粮、全谷物摄入,保证膳食纤维供给,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停留时间。此外,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减少亚硝酸盐摄入,对降低食管癌风险至关重要。

三、早期症状与筛查

Q5:陈教授,许多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早期阶段是否存在易被大众忽视的症状信号?普通人群该如何合理选择筛查方式?

答案:早期食管癌症状较为隐匿,可能出现进食哽噎感、胸骨后异物感、咽部干燥不适等。这些症状多呈间歇性发作,易被误诊为 “咽炎” 或 “胃食管反流”。对于 40 岁以上高危人群,强烈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并结合碘染色活检技术,能有效发现早期食管黏膜病变。河南已构建 “省 - 市 - 县” 三级筛查网络,去年完成 10 万例高危人群免费筛查,早诊率提升至 60% 以上。

Q6:陈教授,除了胃镜检查,还有哪些新兴的筛查技术有望应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新兴筛查技术如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人群初筛,但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且存在一定漏诊率。液体活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ctDNA 等,具有无创、可动态监测的优点,然而目前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尚不能完全替代胃镜作为确诊手段。这些新技术为食管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仍需与传统筛查方法结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四、治疗进展与整合康复

Q7:陈教授,近年来,食管癌的治疗手段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整合康复理念在食管癌治疗过程中如何具体体现?

答案:食管癌治疗已步入 “多学科整合” 新时代。除传统手术、放疗、化疗外,免疫治疗(如 PD - 1 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为晚期食管癌患者带来新希望,显著延长生存期。整合康复专委会倡导 “全程管理” 模式,涵盖术前营养支持,提升患者身体机能;术后吞咽功能训练,助力恢复正常饮食;心理干预,缓解心理压力;以及中医调理,增强体质。如为食管癌患者开发的 “食管癌患者康复操”,通过针对性呼吸训练,有效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数据显示患者术后 6 个月生存质量评分提升 35%。

Q8:食管肿瘤整合康复的三大法宝,是什么?请您谈谈您是如何总结出这三大法宝的?

答案:

六、未来发展方向

Q9:随着精准医疗技术飞速发展,食管癌防治领域未来将出现哪些新突破点?

答案:未来食管癌防治聚焦三个方向: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血液 ctDNA 实现早期筛查与疗效监测,助力早期发现与精准治疗。个性化疫苗研发,针对食管鳞癌突变特征开发治疗性疫苗,开辟新治疗途径。中西医结合康复,挖掘中医药在放化疗减毒增效作用,目前开展 “食管癌康复中西医结合方案” 多中心临床研究,预计明年发布初步数据。

Q10:人工智能在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可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目前有哪些实际应用案例?

答案:人工智能在食管癌诊疗中作用显著。诊断方面,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辅助医生分析胃镜、CT 等影像,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治疗上,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预测不同治疗手段效果。预后评估中,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基因数据等,预测复发风险、生存时间。实际应用案例如某医院采用 AI 辅助胃镜诊断系统,使早期食管癌诊断准确率提高 15%;部分研究利用 AI 预测食管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指导临床用药。

六、防治策略与河南实践

Q11:从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目标视角出发,食管癌防治的核心策略是什么?河南在这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案:食管癌防治核心在于构建 “预防 - 筛查 - 治疗 - 康复” 全链条管理体系。河南创新举措亮点突出:搭建食管癌大数据平台,整合全省 18 个地市病例信息,实现精准流行病学分析,为防治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推行 “筛查 - 诊断 - 治疗” 一站式服务,为县域医院配备移动胃镜车,将筛查服务下沉基层,方便群众就医。通过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和河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医师分会。。。。等,开展患教直播、医患沙龙等科普患教活动,构建患者互助网络,已覆盖 5 万患者,增强患者抗癌信心与能力。

六、科普重点与专委会工作

Q12:肿瘤防治,科普先行。在食管癌科普工作中,您认为最需向公众纠正的误区是什么?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在科普方面开展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答案:“食管癌晚期等同于绝症” 这一误区最为普遍且危害大。实际上,早期食管癌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即便中晚期,通过科学综合治疗,也能显著改善预后。我带领我们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团队,深入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积极参加河南省新时代宣讲活动和中国抗癌协会CACA指南巡讲和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湖南、湖北、延安、天津等省和河南偃师、汝阳、罗山、巩义等十余个市县区做学术与科普讲座,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河南日报、郑州日报、洛阳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近百次。

Q13:在科普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如老年人、农村居民、上班族等,制定个性化的科普方案?

答案:对于老年人,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形式,用实物演示、案例讲解等方式,重点普及食管癌早期症状、预防方法及定期体检重要性。针对农村居民,利用农村广播、宣传栏、流动宣传车等渠道,开展符合农村生活特点的科普活动,如结合农事活动宣传饮食卫生与食管癌预防关系。上班族则主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公众号推文等,以简洁明了、趣味性强的内容,传播食管癌高危因素及日常预防小贴士,适应其快节奏生活方式。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这场精彩纷呈的食管癌科普讲座。从食管癌的高危因素解析,到先进防治策略介绍,再到细致的康复管理指导,我们深切领略到河南在食管癌防治工作中展现出的科学智慧与责任担当。防癌抗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让我们齐心协力,积极践行 “早筛早治” 理念,共同筑牢健康防护墙。好的,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公众号二维码